色盲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动物是色盲?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20-10-23 作者:杨玉琴

  对人类而言,色盲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性疾病,中学生物学教材常将其作为伴性遗传的典型实例。

  

  色觉原理

  光线作用于眼睛后,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色觉是视觉功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视网膜含有视锥和视杆两种类型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主司暗光视觉和无色视觉,而视锥细胞主司亮光视觉和色觉。

  色觉正常的人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是接收红色光的L—锥细胞、绿色光的M—锥细胞、蓝色光的S—锥细胞。不同颜色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会引起三种锥细胞不同程度的兴奋,通过确定来自不同类型的锥细胞的信号的比率,大脑就能确定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是什么颜色。如果三种锥细胞兴奋程度相同,就会产生白色的感觉。因此,人的色觉是三种锥细胞各自不同程度兴奋在大脑中的综合效应。

  色盲成因

  大部分色盲患者的锥细胞组成与正常人不同,要么是缺少一种锥细胞,要么是锥细胞的吸收峰值不正常。先天性色觉缺陷基本上都是L—锥细胞或M—锥细胞的缺失或有缺陷造成的。全色盲和蓝光感觉缺失是相当罕见的。大多数色盲是一种先天性缺陷,也有一些人是后天色盲如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的色盲。

  

  人类会有色盲症,那么动物会有色盲症吗?答案是会的。

  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牛、马、羊、狗、猫等动物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长颈鹿是哺乳动物中的个例,它可以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这对它寻找食物有很大帮助。

  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觉。当鸟在高空飞行时,色觉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完成抓住在空中飞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等动作。

  有些动物还患上了极为罕见的蓝色色盲症。科学家研究发现鲸鱼与海豚缺少能看见蓝色光线所需的蓝色视锥细胞。也就是说虽然鲸鱼与海豚生活在蓝色海洋中,但是它们却看不到蓝色。

  本文由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二中高级教师黄少华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杨玉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