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真的了解原生家庭吗?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姜文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副研究员

审核:袁勇贵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主任医师 副教授

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在中文互联网上的起源已颇有一些时日。这个朗朗上口的词一经提出,似乎就自带了怨念的属性。随着它的本土化和急速传播,出现了过分简单化的解读,我们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大小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的瑕疵。

我不会和人交朋友,性格总是别别扭扭,得怪原生家庭!我不会恋爱,原生家庭的错!为什么我的学习和工作总是比别人差一点?原生家庭的锅!

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它真的是那个充满阴影和怨愤的源头吗?

原生家庭,一般指长大成人过程中抚养我们的家庭。当我们成家立业之后,它如同成长的蝉蜕,振翅离开便已是历史。然而,在剩下的人生中,它似乎又一直伴随着我们。内心冲突、精神内耗、性格瑕疵和行为缺陷,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回忆起第一次受伤的自己,坐在家的屋檐下,却孤立无援。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

诚然,美好的家庭人人向往,健康的原生家庭好处很多,它可以引导我们熟练地与他人建立联系,结交朋友和享受友谊。相反,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则带来负面影响,给孩子造成童年创伤和关系困难。在今后的人生中,罹患焦虑、抑郁或人格障碍的风险也可能会升高。

原生家庭最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们。

1.婚姻:当父母展示出彼此尊重的婚恋关系时,孩子就会受到有益的影响;不良的婚恋关系,则难免带来代际冲突和困境。此外,孩子在长大后就极有可能在自己的婚恋实践中采取与父母相似的模式。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友情和几乎所有人际关系都可能被原生家庭所影响。如果家人与其他家庭建立和谐的友谊和亲密关系,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舒服。但是,如果其他人经常受到怀疑或不适的对待,孩子可能会在开始新的关系时犹豫不决,或者与他人保持距离。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自尊:**互帮互助的原生家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家庭成员支持彼此的梦想,鼓励彼此的优点和才能,有助于培养适应良好、自尊自信的孩子。相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指责、贬低梦想、嘲笑彼此需求的家庭环境,很难培养出坚定自觉的孩子。

4.生活习惯:孩子很容易延续原生家庭的生活习惯。例如,如果家人很少锻炼,孩子可能就不会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原生家庭坚持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成为孩子今后生活方式的基础。

二、跨越原生家庭的迷思

在严肃的心理学研究中,评估任何环境因素对于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必须严肃而客观。在浩如烟海的心理学文献中,原生家庭大约诞生于60年前;心理学家们逐渐精炼内涵,使之具备一定的可测量属性,也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换言之,原生家庭并不时髦。它的创生,更像是一个中立的科学概念,一本诚实而不起眼的日记本,忠实地记录下我们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有的家庭互动。翻开它,应该五味杂陈,应有欣慰和酸楚、开心与难过、成长与悔恨。

一般而言,当存在酗酒、物质滥用、家庭暴力、霸凌、被收养及家人罹患严重精神疾病等问题时,我们才需要急切地考量原生家庭对于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把原生家庭带偏了?它并不是一只无底的杯子,用来承载我们成人后所有不满的泪水。

我们正在经历无与伦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与父母辈、祖父母辈很少对于一项事物有着完全相同的认识。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飞速积累,也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深入体会10年前生活的机会。我们难免用当前的生活条件和认知水平去评判过去的事,并深挖出诸多不完美。我们主动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我们有了更多的心理需求,我们更渴望尊重与疼爱,我们希望曾经的自己能够被更好地对待,以摆脱现今自身的种种不睦。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万幸,我们的优良传统从来没有将我们与原生家庭割裂。我们还有足够的机会,平心静气地去了解长辈的生活,敞开心扉耐着性子把脑海中混沌虚无的印象重新落实。换一个视角,听一听他们对于一件事的不同看法;又或者我们也已经为人父母,角色的变化促成了理解,请不要羞怯,早日与他们和解。

三、寻求帮助

最后,真正严重的原生家庭创伤可能难以理解和应对。勇敢地让自己接触新的文化、新的想法甚至新的关系可能有效。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认识中后退一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如果您认为您可能需要帮助,请考虑寻求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他们可以在您深入研究原生家庭问题时提供所需的理解和情感支持。

参考文献

1.JOHANSSON M, BENDERIX Y, SVENSSON I. Mothers' and fathers' lived experienc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arental stress after childbirth: a qualita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2020, 15(1): 1722564.

2.NIEDERMEIER C L, SEARIGHT H R, HANDAL P J, et al.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among adolesc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validity of the family-of-origin scale[J].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5,25(4): 253-265.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科普6414847c
举人级
2023-05-25
科普中国网友
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