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科技大篷车在广州发车,载着“科普博物馆”走进全国上百校园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2022-06-07

  5月21日下午,“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2022年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发车仪式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该活动由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科大讯飞共同发起。据了解,未来4个月,这座载满20余项最新AI黑科技的“移动科普博物馆”将驶向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上百个校园和科技馆,在青少年心中撒下科技的种子。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科学火种传递、AI科普战略签约和科技强国志愿者团队授旗三大仪式。在科学火种传递仪式上,科大讯飞广东、重庆、浙江、湖南、湖北、海南区域科技大篷车项目负责人获得授旗。

  科技大篷车发车仪式.jpg

  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发车仪式。

  适逢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幕,作为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广东站的主办单位,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和科普研学联盟进行AI科普战略签约,正式开启以AI科普为主题的战略合作新篇章,向全国青少年发起科技之约。

  “移动科普博物馆”开进上百校园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科大讯飞联合就发起了“长征路、强国梦”党史大篷车全国巡展。今年正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学习强国”与科大讯飞再次联合,发起“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科技大篷车强国巡展活动。本次科技大篷车从广州出发,将驶向全国上百个校园和城市科技馆,把最新的科普展项带到各地青少年身边。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开近代中国科学风气之先,以广州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深厚的科技土壤。此次“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科技大篷车巡展活动在广州启动,用贴近生活的形式让青少年“零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点燃青少年科学兴趣。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介绍,此次活动聚焦一个主题“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旨在充分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活动除了规模更大、更深入,内容也更丰富,参与性更强,设置了20余个巡展项目,覆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物理、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以及医疗急救、灾害自救、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通识知识。她在采访中表示,希望通过科技大篷车的活动燃起更多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通过AI科普的方式让他们关注到科学技术。

  随着本次科技大篷车成功发车,科大讯飞将联合学习强国、科普中国等单位共同发起“青少年科学素质倡导计划”,未来将开展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还将关注乡村孩童、留守儿童、残障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及科普问题。

  南都记者了解到,5月23日,科技大篷车首站将驶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未来一个月内还将驶进十余个校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孩子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科技盛宴。据悉,只要防疫条件允许,2022年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计划采取“一省一车”的方式,陆续走进广东、湖南、山东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共计上百个校园和城市科技馆。

  “科学之夜”AI深度游 

  当天晚上,广东科学中心也举办了一场精彩的“科学之夜”,科技大篷车成为人们的“网红打卡点”。

  活动现场,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不少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提前深度体验“遇见科技”“感受科技”“了解科技”“共筑未来”四大版块的最新AI应用,身临其境感受最潮科技。

  声音的魅力在这里得到展现。青少年们不仅可以体验声控跑酷,还可以在声音邮局邮寄声音,为声音鉴定气质,对机器人录入声音,玩藏头诗游戏。

  

  现场还可以来一场“智慧跳远”,输入信息,等待机器发出“开始”指令就可以起跳。结束后,仪器上不仅有此次跳远的成绩,还会提示有何问题以及如何改进。从测试到发现问题,再到提出建议,智慧跳远装置的“一站式服务”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快捷和美好。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介绍,“智慧跳远”已经走进广州校园,帮助老师和学生们更好地改进,增强体育锻炼效果。

  市民梁先生表示,自己平时有关注广东科学中心的活动,周末会带着孩子前去体验。他认为,“科技大篷车能够让孩子多了解一些科技知识,开阔眼界,也是一种熏陶”。市民周女士是第一次带孩子参与活动,自己也亲身体验了应急知识、灾难模拟、家庭急救等AI科技,“这对孩子来说很有帮助,能够有机会实操,对应急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小朋友通过VR眼镜进行灾难体验。

  除此之外,青少年还可以参与“强国征文大赛”和“青少年AI大赛”,和全国青少年一较高下。其中“青少年AI大赛”包括2022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和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实践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张华亮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