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8-01-03

  在如今这个年代,一说城市生活,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快节奏的生活。那么,中国古代城市的日常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宋代绘画来窥探一番。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人民的生活场景。汴河就是隋代开凿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通济渠,直到北宋时期,汴河一直是中国各地调集物资的主要“生命线”。汴京也凭借位于汴河沿岸,水运便利的优势而被北宋王朝确定为首都,汴京是当时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清明上河图》对汴京的描绘为我们留下了当时城市面貌的珍贵记录。《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长卷画。《清明上河图》高24.8厘米,长528厘米。

  

  《清明上河图》全图

  古代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

  按照古代的作画习惯,我们观看《清明上河图》的顺序是从最右侧开始,逐渐向左展开的。画卷最左端是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毛驴,向城市走来。显然这是郊野的场景,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都市繁华的景象。随着画面的展开,画上归城的队伍开始和城市有了联系,汴河也开始出现在视野之中,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店吃饭的。河里船只往来,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名叫虹桥的木质拱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的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这条船过桥的事忙碌着。这里是汴京著名的虹桥码头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汴河在画面上方消失以后,护城河和城门就成了画面的焦点。进入城门后,市井街巷看上去更加繁华,街道上商贾、官吏、小贩等人物轮番出现,令人眼花缭乱,住宅建筑中有高级斗拱的官宅越来越多,酒楼建筑也更加高大华丽。当时的商业建筑,门口布满华丽的装饰,街道上骑马的、坐轿的、围看街头表演的、空车待去码头载货的,各式人物应有尽有。现存的画面就截止在这市井最繁华处。

  

  《清明上河图》桥头局部图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这么有名?

  画家成功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劳动者和小市民是作者主要的表现对象。非常巧妙地处理了人物、建筑物、树木、交通工具、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感很强。整幅画面中有1座城楼,110栋屋宇,170多棵树木,除了普通的商铺、住宅外,还包括4座楼房,衙署、公廨、亭子各1座,寺院1所,水井2口,农舍13间。还有8座彩楼欢门,4座独立的门屋,近20辆各式各样的车和28艘舟船。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凭借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成为研究北宋文化的重要史料。画上勾勒出的彩楼建筑,虹桥的结构形式,船舶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各种生活细节等,都可以给历史学家提供参考。

  直到如今,还有很多人对《清明上河图》的一些细节很感兴趣,比如,“清明”两个字指的是清明节吗?图中画的是汴京哪里的场景?城门具体位置又是在哪里?但是这些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127年,金兵南下使汴京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汴河也在不久以后消失了。所以,今天的人们只能通过《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史料,来了解北宋都城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画中的“彩楼欢门”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彩楼欢门是一种独特的店面装饰形式,最早在酒肆中搭建,用竹木搭建成楼阁的形状,这种装饰盛行于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彩楼欢门大量使用了斜撑、X形支撑、三角支撑以及绳索拉结等结构方式,这些都是在中国传统木作营造体系中不多见的结构方式。有些彩楼欢门还沿着它的建筑格局从门口扩大至围廊,彩楼欢门上一般会用彩薫、花灯、扎花、锦旗装饰,并且和门前的其他饰物一起构成酒店标志。彩楼欢门是一种临时性建筑,但还是需要经常整修和维护,甚至定期重建。彩楼欢门上的缯彩和装饰平日可以收起来,只在节日庆典或者需要的时候使用。

  

  《清明上河图》中的彩楼欢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