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动机理论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7-12-25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景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例如,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会产生敬慕;找到志同道合的情侣会感到幸福等。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而情绪有4种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唤醒程度)、社会功能。

  情绪动机理论: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赫布(Hebb,1955)认为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换句话说,太低或太高的唤醒水平都会损害工作效率。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drive)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的行为的强大动力。如人在缺氧的情况下,产生了补充氧气的生理需要,这种生理驱力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激励行为,但是,这时人的恐慌感和急迫感就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动力。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为归因(attribution)。

  韦纳(Weiner,1971)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同时,他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近20年来,他对情绪动力作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吨耗

下一篇:情绪动机理论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