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742506_15628914027241n.jpg

探访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

新华网 2019-07-12

  7月11日,“雪龙2”号二副邢豪介绍船上的月池。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7月11日拍摄的“雪龙2”号驾驶台。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7月11日拍摄的“雪龙2”号船艉作业甲板的科考设备。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7月11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汪海浪介绍船上的月池作业间。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7月11日,“雪龙2”号实验师陈清满介绍船上的科考集中控制室。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7月11日,“雪龙2”号厨师张堪升介绍船上厨房。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7月11日,“雪龙2”号二管轮郭青云介绍船上机舱。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7月11日拍摄的“雪龙2”号机舱。 当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并将于今年底首航南极,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