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转身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青海科技报 2019-11-22

  

  

  2017年2月1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管护员在冰天雪地的林区内巡护,为祁连山的保护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4月28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专项规划启动暨咨询会”在西宁召开,标志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这是2016年8月5日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青海门源境内)拍摄的开矿点。 

  

  这是2017年2月9日在门源县境内拍摄的岗什卡雪峰,景色瑰丽,尽显北国风光。

  本报记者 丁娜

  从无到有,群山变成保护区

  作为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祁连山有着不可取代的生态地位。作为我国西北的生态屏障,祁连山有效阻挡了四大沙漠的汇合,千百年来始终维系着周边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生态保护核心地区之一。

  但在上个世纪,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资源越来越多的索取,祁连山局部环境、生态、植被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祁连山区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小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四轮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质量一度直线下降、生态价值损失风险增加。

  以水电开发为例:1999年至2013年,张掖市在祁连山保护区范围内建了20座水电站,武威市则有15座水电站在保护区内。黑河干流张掖段已建成的10座梯级水电站,过去均未按要求下泄生态用水,已影响流域生态环境。我省境内的大通河上也相继建起十多座水电站。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和草地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影响,1990年后,祁连山雪线上升、植被萎缩,水源涵养和生态调节功能不断下降,以至黑河、石羊河流域出现水量急剧减少,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生产生活用水告急,土地沙化加剧,部分地区成为沙尘天气的策源地。

  祁连山,寂静无语,伤痕累累。

  祁连山的生态恶化趋势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遏制生态变化的综合措施开始实施。1986年10月1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向原林业部请示,呈请将祁连山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10月2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标志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从任人索取的大山变成自然保护区,这意味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祁连山的生态地位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后,祁连山的生态保护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也昭示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自此之后都被划入生态红线,属于主体功能区中的禁止开发区,受到法律的保护。

  华丽转身,从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相较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为更好地保护生态自然资源,我国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做了很多尝试,祁连山曾先后被命名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但从这些模式中,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认真归纳总结,逐渐发现它们凸显出一些共同问题:由于祁连山山体巨大,保护区横跨甘青两省,这就意味着祁连山不同的区域都分别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管理主体多头、资源产权不清,并且在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样的结果与保护祁连山的初衷相去甚远。于是,为破解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发展的问题,我国借鉴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国家公园的发展经验,通过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尝试解决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问题,从根本上理顺保护地管理体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特别关心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3月,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召开会议,决定以雪豹保护为切入点,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祁连山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5月26日,《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指出,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抓住体制机制这个重点,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以探索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为着力点,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积极作为,依法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

  2017年9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试点期间开展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等任务。

  2018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11月3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成立。祁连山“大保护区”格局就此形成。

  未来可期,祁连山将山清水秀

  纵观世界典型国家公园的发展,兼顾保护与利用,通过小面积利用实现大面积保护,这已被很多国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双赢的管理制度。

  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启动,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成立了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开始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制度建设,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实施以来,我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科学规划布局,精准开展摸底调查,至去年底先后5次收集汇总相关数据信息,召开专题会十余次,推进体制试点工作。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我省又先后起草编制了《青海片区实施方案》《青海片区落界和功能区划方案》《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审议稿)》等一系列具体试点保护方案,为总规编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合理的规划建设的同时,我省还重点强化了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资金保障,2013~2018年共投资20.9亿元,重点实施了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等项目,预计到2020年基本完成工程规划任务及目标。

  通过持续实施封山育林、湿地保护、沙漠化土地治理和退化草地治理等,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正在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恶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遏制,涵养水源功能也将进一步提升。省委书记王建军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建设生态文明大省、强省的内在要求,青海要努力试出成效,试出样板,试出标杆,让祁连山公园成为我国探索创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上的里程碑。

  (图片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