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难忘“小灵通”“十万个为什么”

天津广播 2020-05-16

  记者从上海作协获悉,著名作家叶永烈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叶永烈,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笔名萧勇、久远等,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叶永烈和40年前初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1960年20岁时,他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1961年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从事科普创作,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1976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科幻小说《石油蛋白》,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1983年之后,叶永烈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1984年,出版《小灵通再游未来》,之后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

  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叶永烈作品《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多种语种版权。“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复苏的“小灵通”

  叶永烈是一九六三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读了六年书,按苏联学制,读出来应该是“副博士”,但是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副博士”没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机部上海电表研究所。

  时轮转至1978年。这一年初夏,叶永烈十几年前就写好了的科学幻想文学《小灵通的奇遇》终于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改名《小灵通漫游未来》。那叠已经在漫长岁月中泛黄暗淡的稿纸,在“科学的春天”里大放异彩,它生动地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四个现代化”,也复苏了了僵化已久的科学人文思维。

  四十年来,《小灵通漫游未来》长葆青春,衍生出二三十种版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仍在不停重印,总共已经发行了400万册。

  叶永烈收藏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作为时代先声的三位代表人物——《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伤痕》作者卢新华和《小灵通漫游未来》作者叶永烈坐在一条长椅上,画家陈逸飞站立着为他们三个画速写。这是1978年这个年头的一份胶片记忆。

  

  1978年,画家陈逸飞(中间站立者)为宗福先(左一)、卢新华(左二)、叶永烈(左三)画速描

  叶永烈的“好运”在继续。1979年,《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先后在头版头条或显要位置发表文章,称赞叶永烈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光明日报》在配发社论中还号召知识分子向叶永烈学习。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下,叶永烈获得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并指示有关部门给叶永烈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促使他更好地进行创作。

  

  “红色起点”上再出发

  1987年的一个早晨,叶永烈在洗漱时习惯性开着收音机,一条字数不长的新闻消息改变了他的后半生。消息说,上海作协将第一次公开招聘,引进一批专业作家。这时的叶永烈,已经被组织部门从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调到了上海科普创作协会,是副理事长,又是上海科协的专职常委,头衔一大堆 ,但他仍想回到创作中去。没有悬念地,他成为当年上海作家协会首批8位专业作家之一。

  其实,还在科协的时候,叶永烈就已经发表了诸多小说,包括在《收获》发表的《青黄之间》,在《人民文学》发表的《腐蚀》,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他在《文汇月刊》等刊物上发表的报告文学,更是“写一篇红一篇”,读者追着要看。进入作协后,在小说与报告文学这两者之间,叶永烈选择了后者,尽管他写小说也花了大力气,也开始结出果实,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写小说的人很多,可是在报告文学领域里,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这片已然开禁的“禁区”还少有人涉足。他决定向高海拔地区进发。

  写什么呢?叶永烈在上海已经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从心里认定自己是一名上海作家,承担着上海作家的责任。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全过程写出来,恐怕就是这份责任中首当其冲的一块。

  叶永烈骑自行车去一大会馆,馆长看到他说,你们怎么又来了。原来,在叶永烈之前,已经有两位老作家先后来了解过情况,但遇到绕不开的、当时又无法明确给结论的问题,皆无功而返。叶永烈说自己运气好,这一次又踩在了鼓点上,一些例如“如何看待陈独秀”、“共产国际与苏联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开始松动,叶永烈用信实的史料和当事人访谈,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写出了《红色的起点》,又一鼓作气完成了后两部作品《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了台湾版,香港版,以及英文版,法文版,阿拉伯文版。从此,“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编辑 | 陈彤

  综合 | 上观新闻 澎湃新闻等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天津广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