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最优单位是小团队

中国品牌网 2018-03-13 作者: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周其仁

  创新强调的是精神状态,而非死的知识。我们一定要扭转过去不正确的观念,要把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创新潜力挖出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

  创新强调的是精神状态,而非死的知识。我们一定要扭转过去不正确的观念,要把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创新潜力挖出来。要敢于设想,比如让汽车飞,从停车场出来就飞上去,飞到顶楼停下;又如,帮助全球几百万盲人,通过舌头和“电子冰棍”,把外部的图像从舌头底下进入大脑,然后在大脑里成像,就能看见了。这些事我们觉得“离谱”,发明出来后就能尝到甜头。

  有哪几条路线可以实现创新呢?我认为,有上行、下行两条路线。大家最熟悉的是上行,从产品里找痛点,然后找技术改进,技术如果改不动,就去寻找基础科学当中未曾引起重视的原理。常规的科学研究、创新都是上行的。例如,美国的企业家善于把欧洲的奢侈品变成大众用品,吉列先生把剃须刀一分为二,刀头重复使用,刀片是一次性的,成本就非常低了,适应工薪阶层消费者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定价策略——吉列定价策略,即刀头刀片分开定价的模式,这是很好的创新。

  还有一条路线是下行路线。先从原理出发,有科学论文,然后再注册专利、开发技术,最后变成产品。原子弹的问世就遵循下行路线。上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率先研究原子里面的能量释放,叫原子能,然而克服关键技术难题制造产品需要大量试验。后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总统罗斯福很着急,拨大量资金进行“曼哈顿计划”,使得美国的原子弹开发先于德国。

  这两条路线都可以选,一个从产品往上行,一个从原理往下行,后者的壁垒非常高,使“追兵”很难尾随进入相应领域。创新很重要,但是创新的障碍可不小,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妨碍因素需要破除。

  其一,中国文化的从众问题比较突出,不鼓励“出头”。虽然每个人都有创新的可能,但是真正激发万众创新要有非常深的人文主义背景。

  其二,经济水平不高。创新是没有准确规划的,“家无隔夜粮”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现在很多公司为什么不敢创新?因为利润太薄,而且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机制:利润越薄,越不敢创新,越不敢创新,“追兵”越多,利润摊得越薄,所以永远在“红海”里挣扎。

  其三,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利用了后发优势,我们的思维就是追赶思维,在追赶当中完成创新。我国的三大互联网公司BAT,最初的核心技术都是人家的,但是我们做了引进性、改进性的创新。这种创新我们一定还要下功夫,但也要走到前头去,从源头想问题,独立回答商业和技术中的难题。

  其四,不够自信。我们要大力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头脑。你只有相信未来,才会敢闯敢拼,否则就越来越保守。其五,组织障碍。我们的公司都高度组织化,层级分明,这是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可能成为障碍。所以,现在创新的最优单位是“群”——意气相投的一群人。腾讯怎么搞研发?基于“赛马”机制,一个任务同时十几个小组在做,相互竞争,做出点名堂的话,再拨更多资源。很多任务不是老板提的,而是自发竞争出来的。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品牌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