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管理使用微喷灌技术优势大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无论是在大田还是温室种植蔬菜等农作物,传统的大水漫灌显然都是落伍的管理方式,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以来,各省区因地制宜发展了适应当地生产的喷滴灌技术,其中微灌(涵盖滴灌、微喷灌等喷灌技术)是现今为止最能有效节省水资源的灌溉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沟畦漫灌方式,微灌具有不可比拟的综合优势,其效果与优势不仅仅是单纯地改变了灌水的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起到了增产增收的作用,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喷灌的系统组合方式来看,微灌系统的水源、动力装置、控制装置、过滤装置、配套输水管路与传统的喷灌设施相差无几。主要区别来自于滴头、滴灌管、微喷头等灌水器的不同。这些都可以人为地进行自主调节,根据不同的喷灌方式及可使用要求选择相对应的灌水器类型,并组合成适合自身的喷灌操作系统。微喷灌系统也要求灌水器组合的多种形式与作物种植方式结合起来,以充分用来保证灌溉效果,发挥最好的灌溉优势。现在微喷灌有以下三种类型:离心式、射流式及折射式。离心式微喷头的水流从切线方向进入离心室,绕垂直轴旋转后,从离心室中心直接射出,在空气阻力作用下进而粉碎成水滴喷洒在微喷头四周,从而产生灌溉效果。射流式有运动部件,又称旋转式喷头。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没有运动部件,工作可靠,价格便宜,适用于果园、苗圃、温室、花卉等的灌溉。射流式微喷头通过曲线型的导流槽使水流以一定的仰角向外喷水,利用水流的反作用,使摇臂带着水做快速旋转,水分均匀地洒在地面上。四周射出,也是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粉碎成水滴洒落在地面进行灌溉从而提高灌溉效果。其工作压力一般为1000-1500kpa,喷洒半径为1.5-7m,流量为45-250L/h。适用于果树、温室、苗圃和城市园林绿化的灌溉与密植作物、透水性较强的沙土和透水性弱的黏土等。离心式微喷头相比于上述两种喷头的优点及工作特点是压力比前两种要低,雾化程度要更高。折射式微喷头相比于离心式而言,压力水从孔口中喷出并碰到地面扩散时,水流受阻折射并形成薄水层+压力通常为100-350kpa,射程为1—7m,流量为30-250L/h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州城街道徐庄村为例,徐庄村地属于平原地区,是蔬菜生产专业村,近年来成立了“宏塔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把微喷灌技术应用于蔬菜地中,带动了山东省泰安市的蔬菜田地对微灌技术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菜农们欣喜地认为产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归功于微喷灌技术的优点。微喷灌相对于传统喷灌的优点是微喷灌比较均匀,跟普通微喷带相比没有死角。普通微喷带有一些死角,有浇不到的地方。微喷带引进的技术是靠带子上有激光打的孔、有大孔、有小孔、各个角落都可以浇。微喷灌常用的喷头有射流式、离心式、折射式和缝隙式四种。从另一方面来看微喷灌浇地不板结、像自然雨水、地越浇越松对蔬菜田地有着良好的作用。微喷灌的优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节水效果更好。微喷灌可以有选择地对局部蔬菜根系集中的地方喷洒灌水,减少了土壤无效耗水,因而节水效果比喷灌更好。而且灌溉均匀、能充分地渗透到作物根部,和自然降雨的功能几乎相同。(2)灌水质量高。微喷灌喷水如牛毛细雨,有利于蔬菜根系发育,且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株间湿度提高20%,温度降低3℃-5℃,消除作物“午睡”这一现象,使得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同时微喷灌相比于传统喷灌阻击率小,动作轻柔,不会损伤作物幼嫩的枝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省水资源。节水效率高达50%一80%。(3)适应性强。微喷灌由于水量微小,不会在黏性土壤中产生径流,也不会在沙性土壤中产生渗漏,这是对土质的适应性强。同时既可用于平原,也可用于丘陵坡地,这是对地形的适应性强。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州城街道徐庄村是典型的平原地区,微喷灌这一技术的引进能更好的与当地地形地貌相融合。(4)微喷灌的又一优势是拥有着超强的防堵性能。无论是哪种微喷头总出水孔径和出水速度均都大于了出水滴头,所以相比于传统喷灌灌溉堵塞喷头的可能性被大大减少。同时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水质过滤的要求,节省和降低了过滤设备的成本。(5)广泛的应用范围及效果。微喷灌灌溉系统可以进行水肥同灌,叶面和地面共施,提高了施肥喷药的效率,节省了肥药用量,最大化地节省了生产成本。(6)容易实现自动化,节约劳力。微喷灌不仅操作方便,节省资金。从另一方面说可以节约人力。微喷灌溉系统是“十一五”以来执行国家节水要求的产物,是干旱地区灌溉的有利保证,徐庄村蔬菜田成功地引进微喷灌技术也恰恰说明,微喷灌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从另一方面说也降低了管理田间管理费用。编辑:陈昀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