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pg

一位75岁的老人,历经12年,用1支笔,画了一批北京即将消失的老房子、胡同里的老物件

公众号:大美科学 2017-05-12


 

有这样一位老人

 

他1942年出生在皇城根儿,

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北京人


20世纪40年代的北京某四合院内的普通人家

 

年轻时,他是工厂的一名重型机床装配钳工


 

在他60多岁退休后,

重新拿起画笔,拾起年轻时对艺术的向往。


写生中的老伍

 

对北京,这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

他爱的深沉,

 

从2005年起,历经十余年,

 

他游走于京城街巷、皇家园林,


在树上作画的老伍

 

用最普通的签字笔,

坚持实地实景写生作画……

 

他叫老伍,一个爱北京、画北京的老北京人

 


写生中的老伍与小朋友

 

鹊间人踪


不管时光如何流转,

不管这座城市如何改变,

关于胡同的回忆,

深植于心,

有如百花深处的芬芳,

恒久留香……

 

老宅子 街门

 

不同的四合院大门及大门装饰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品味。“出身名门”、“门第有别”这些词都有个“门”字,从元朝首创四合院以来,门就成了京城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校场口胡同| 连体广亮大门  


宣武门外大街西侧的校场口胡同路南 20、22 号宅门,是难得一见的“连体”孪生广亮宅门门楼。


据在此街出生、居住的一位近七十岁长者张先生介绍,该宅院早年属于被称为“金针王”的王氏兄弟所有,长兄王子哥住西院,弟弟王东亭住东院,兄弟二人均以行医为生,医术佳、信誉好。


因校场口胡同南侧占地拆迁,王氏连体院落及宅门被拆除,原汁原味的京城院落又消逝了一座。 

 

   潘家胡同/蛮子门   


潘家胡同得名于明嘉靖年间的工部尚书潘季训。

 

老北京所说的“蛮子门”,是将广亮大门的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框的形式与广亮大门相同,但门外没了门洞,它是广亮大门演变出的又一种形式。 

 

潘家胡同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宅门楼数十座,其中广亮门两座,蛮子门七座,如意门近三十座。此街巷自2007年开始动员拆迁以来,已有五分之二的老北京迁出,有些老宅院门正在拆毁中。 

 

北大吉巷| 一扇记述特殊年代的老如意门 

 


现已变成拆迁工地的北大吉巷 28 号,老如意门上原来规整雕刻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佳句被腻子、红漆覆盖,取而代之用黄色油漆写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可谓将老联句破了相。时隔四十余载,只残留下一个完整的“激”字。 

 

行走在胡同中,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门。四合院常见的大门有4种: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

如何区分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蛮子门 ?


 

以上这些门基本都是屋宇门系列,就是门楼占一间屋子的大小。跟大家说个能快速区分它们的方法:

门框的位置向上正对着屋脊的,就是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门框在中柱的位置)

它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

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门框的位置位置向上对着屋脊最高处和前房檐中间地方的,就是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

 

门框的位置在最前面,像下面两张图那样,有两种门:左图中门框周围是木板(余塞板)的,是蛮子门;右图门框周围是砖的,就是如意门



左图:蛮子门;    右图:如意门

 

  北大吉巷|被拆毁的宅院  

 

正在拆除中的北大吉巷 7 号院。 

“大吉片”所处的宣南,是林海音笔下《城南旧事》所描述的地方。 

 

北大吉巷是一条东西走向,三百余米长,由六十余个院宅构成的城南小巷。东起果子巷,西至米市胡同,多数老宅院门上都有门联佳句,门前有造型各异的石质门墩。 

 

 门联  

 


 

除了画胡同里的宅子,老伍也钟情那些古老的木门板上镌刻的门联。

 

门联是矗立在北京大大小小胡同里的立体书卷。一副副文采飞扬的门联,有的写出主人修身立德的人生格言,表述家庭的远大抱负;有的传递家世渊源的古老信息,总结持家之道,宣扬家族的优良家风。

 

 

“厚德家声振、积善世泽绵”

(摄于崇文区銮庆胡同19号   摄影:老朱)

 

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大门,是全家人每天都要进出的地方,把家风镌刻在门板上,可以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摄于崇文区施兴胡同  摄影:老朱 )

 

老伍虽然画的是门,实际上画的是理念,是让“刻在门上的家风”在他的笔下流传。

 

 粉坊琉璃街| 为善最乐老门  

 


已成为拆迁工地的粉坊琉璃街,有一座 65 号如意门楼,门联是“为善最乐,读书便佳。”门钹已非原件,老门上锁紧闭。 


我期盼,0082 号蓝牌能保佑这所百年老宅免遭拆毁,使“为善,读书”之门长存,常开。 

 

 潘家胡同| 恩承凤阙门联  

 


潘家胡同60号院以前是会馆所在地,在其蛮子门两侧的鱼鳃板上刻有门联一幅:恩承凤阙,秀孕螺川。

 

上联中之“凤阙”即指皇宫之门,意在感谢皇恩。下联中的“螺川”是指赣江北一处名为螺川的秀丽山川,借此抒发怀乡之情。

 

因失于保护,鱼鳃板已开裂,感谢当年匠师刻工精细到位,拂尘之后尚可赏读全句每一枚文字。

 

 如此珍贵胡同文物,即将消逝,免不了心生遗憾。

 

  北大吉巷| 子孙贤族将大门联   


北大吉巷 47 号老宅门上的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


 

这幅楹联每句六个字,要仨字一组的读就顺溜了,其意自然清新,也不难理解。 

 

门墩


 

北京有一首童谣,几乎每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都耳熟能详: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干嘛?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

 

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伴随着这首童谣长大,又再把它念给下一代人。可惜的是,今天念这首童谣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外来文化和外来人口的冲击,“门墩儿”也已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北大吉巷|祥云门墩  


北大吉巷 47 号老宅门墩儿高约 59 公分,顶部长 33 公分,宽 30 公分。墩体四面雕刻祥云三层,加顶面四朵共计祥云二十八朵。在墩包袱角上雕有瑞兽。门墩儿虽受风化,但整体保存尚好。 

 

老祖宗留下的学问多了,那才是真正的原创。 

 

 米市胡同| 广亮门前残存的抱鼓石墩   


43号院的广亮大门坐西朝东,大门左右有一对残存的抱鼓石墩,通高一米有余,抱鼓直径 0.45 米。抱鼓之上雕有龙之子椒图,因历经风雨和失于维护,椒图伤残严重。 

 

门枕石(门礅)


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门枕石等,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也是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属于规格比较高的门墩。

 

除了老的四合院,在老伍的笔下也有不少的近现代建筑。

 

这些建筑多充满历史故事。岁月流转,灰旧的砖墙已经开始斑驳,不少洋楼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老伍希望尽他最大的努力,把它们呈现在世人面前。

 

   贾家胡同/西洋门楼   

 


 

贾家胡同历史悠久,会馆很多,这里曾住过不少名人,据说35号是林则徐曾住过的福建莆阳会馆,66 号是曾国藩曾经居住过的院落。 

 

据这里的老北京人介绍,该处西洋门宅院 66 号,及北边不远的一座三进大四合院均为贾氏兄弟私产。贾氏兄弟曾留洋学医,贾家胡同因贾氏得名。三进四合院大宅已被拆毁,西洋门两进小院中的前院东屋和后院南屋已拆,原本严谨、精致的小院已残缺不全。 

 

 米市胡同| 二百余年前的“便宜坊”砖楼 


原宣武区东大街米市胡同 29 号院内有一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据至今仍居住在此楼的刘先生介绍,该楼为京城老字号“便宜坊”于 1785 年所建。

 

细看此楼,每层净高近四米,楼下为伙房、库房,楼上用来招待宾客用餐,楼上的南侧还设有凉棚散座,客人可凭栏观城南市景。 

 

 

2017年,老伍已经75岁了。

 

在重拾画笔之后的这12年间里,

 

他走遍京城的大街小巷,

 

用手中的画笔记录胡同的光影流离。

 

有幸,这些画稿和文字能够集结成书,

 

让那些完好的、毁坏的、即将消失的胡同宅院,呈现在我们面前:

“以最现场的方式,留念北京。——(冯骥才)”

 


 


 


 

 

本文由中国消防协会主任孙文中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youhaiying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公众号: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