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专家谈 | 投资青少年科学教育=投资未来

北京科技报社
原创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什么样的人有机会成为科学家?在这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师沙龙上,专家这样说>>>

撰文/记者 赵玲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宇宙射线显形仪、短道速滑冰刀自动磨削机、树叶形仿生微型飞行器……这些囊括天文、航空、工程等方面的新颖项目不是哪个科研院所的研究课题,而是曾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学生作品。“这里是我们相互比拼的擂台,是我们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我们放飞梦想的舞台。”往届参与选手自豪地说。

这是我国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个缩影,是培育科技后备军的有力举措。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特别是青少年,事关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事关我国未来的人才竞争力。怎样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 ○ ○

讲好科学家故事,发挥榜样的力量

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什么样的人有机会成为科学家?在第4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系列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科技后备军”科技教师沙龙(以下简称“沙龙”)上,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表示,要为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渠道,为他们找到温暖的科学家“大手”,播下科学的种子,拨动科学好奇心,激发科学兴趣,引导他们走上致力于科技创新之路。

他特别强调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讲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钱学森、于敏、袁隆平、屠呦呦,这些为祖国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不仅留下了科技进步、改善生活的成果,更留下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令我们为之感动并深受鼓舞。

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钱学森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宝藏。在沙龙上,钱学森先生长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作了《钱学森的科技报国圆梦历程》的报告。他细致介绍了钱学森的5个人生选择:求学交大、志在救国,追逐万里铁路梦想;勤学精进、志在兴国,立志航空矢志不渝;留美游学、志在报国,生死穷达不易其志;献身国防、志在强国,奋力铸就国之重器;金色晚年、志在富国,助力祖国圆梦复兴。这5次选择共同构成了钱学森先生科技报国人生的华彩乐章,也令后人深受钱老精神的洗礼。

在央视《信·中国》节目中,黄渤曾经作为嘉宾,读了一封钱学森写在烟盒上的求救信函。信中写道:“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这封经过千山万水、辗转传递的信件,将钱学森急于回国建设祖国却遭拘留的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胸怀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理想,才给予了他无穷的动力,使得他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成功圆了自己的科技报国梦想。

钱永刚馆长还展示了一张钱学森一生涉足学科领域的时序表,从1932年的铁道机械工程,到1949年的航天工程,再到1956年的运筹学、系统工程……钱学森涉足学科领域达20多门。我们都知道,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能在一两个学科领域取得不凡成就,都已经很难得,而钱学森在涉足的绝大多数学科领域都有不凡的成绩,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事实!

可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钱学森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先进代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认为:“尽管钱学森已经登上时代的巅峰,让人仰视而难超越,但不失向其学习的必要。因为,我们学习英雄虽然不能复制和成就一个新的英雄,但至少让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庸俗,避免沉溺于物欲而失去方向,这就是学习钱学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当有一天,一批中国人开始赶超钱学森,那意味着中华民族跃上了一个更高尚的境界,让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科技后备军”科技教师沙龙上,钱学森先生长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作了题为《钱学森的科技报国圆梦历程》的报告(摄影:张星海)

○ ○ ○

培育顶尖人才离不开创新模式的实践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钱学森先生除了留下令我们不懈研究和学习的精神之外,还留下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也是科技界、教育界等众多学者追求解决之道的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在沙龙中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之下,中美竞争的关键在于顶尖人才竞争,因此杰出人才的重要性再次凸显。他提出:“投资青少年科学教育就是投资未来。”

事实上,我国各地教育部门、科协曾组织实施了多项以“科学家指导青少年进行真实科学探究”为主要模式的科技拔尖后备人才教育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英才计划、翱翔计划、雏鹰计划、春笋计划等,开启了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工作,并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开辟了新模式。

同时,高校也积极进行育人模式改革创新: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进行宽口径通识教育和个性化专业教育的两段式人才培养、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鼓励自由学习共同体的中国式博雅教育、2009年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建立进阶式研究牵引的精深学习体系……

培育科技后备人才,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北京八中有一些独特的教育经验。早在1985年,北京八中就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钱学森先生曾经在信中称赞:“北京八中的确办了件好事,证明教育改革,18岁成硕士是完全可能的,不是空想。”

北京八中校长王俊成在沙龙上表示,30多年来,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坚持创造适合学生潜能最好发展的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培育出了31岁成为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也是迄今为止美国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的科研人才;也培育出了夺得东吴24小时超马赛举办16年以来的首位总排名“女”冠军的运动人才;他们还带孩子们骑自行车去山海关,来回如风,无一掉队,无一生病。

北京八中的教学成果充分说明了教育改革的潜力是惊人的,超常儿童的潜力也是惊人的。

○ ○ ○

最重要的是播撒科学的种子

学校教育固然需要寻求改革,但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对学生校外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张玉峰在沙龙上表示,过去的科学教育往往局限于校内,然而固定时间的教学安排不利于学生展开持续、深入的创新活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创造是受到约束的。特别是在“双减”之后,许多学校缺少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资源,亟须校外高质量科学教育资源的介入。

他提出推动馆校协同理念的发展,为学校提供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实现科技馆与学校资源共享共建,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合力,把“双减”工作的目标导向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基础培养上来,进行有益探索。

张玉峰认为,借助科技馆新奇有趣的科普资源,让孩子们喜欢上科学课,体验到设计创造的快乐,就有可能给孩子们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沙龙现场,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示区的作品展现了孩子们奇妙的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好奇心。他们笔下的“智能疗养减压机”中有刺激的冰雪运动,更有可爱的冰墩墩雪容融;他们让人类之手、机械之臂、草木之叶交握在一起,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他们画出“重拾记忆机”,让家庭趣事、幼年回忆、节日记忆重回心头……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当科技的种子播撒下去,创新的薪火得以传递,科学的梦想必将闪耀其中。

以青春为袍,科学为冠,国家的未来,在新一代青少年手中,相信在科学家精神的灯塔传承指引下,科技创新后备军的队伍将会不断扩大,创造更多辉煌。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评论
冰冷的水
少师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22-04-05
科普6232
贡士级
培育科技后备人才,是我们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保障。
2022-04-05
飞马腾空
太傅级
202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