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从设计到产品,100%中国力量—对话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设计沙晓岚

北京科技报社
原创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冬残奥会开幕式再次震撼刷屏。本报专访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设计沙晓岚,请他讲述“中式浪漫”视觉盛宴的秘密。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采访专家】

沙晓岚(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设计、闭幕式导演,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雪花一片联天下,折柳一枝祈未来。2022北京冬奥会已然落下帷幕,然而,这场冰雪奇缘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却远远没有结束。

对于许多观众而言,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无疑是两场视觉的狂欢、艺术的盛宴。在那些永载奥运史册的精彩瞬间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中国力量?北京科技报专访了本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设计、闭幕式导演沙晓岚。

北京科技报:贯穿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指导思想/核心理念是什么?

沙晓岚:我们在秉承“简约、安全、精彩”的办会宗旨下,主要是为了展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这一主题,展现出更团结的主题和最浓郁的中国年味,为的是要让所有运动健儿、参与者和全世界的观众都能够感受到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魅力,感受到“世界一家”的温暖,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休戚与共。

(来源:新华社)

为此,我们将往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和固定仪式演出化,让仪式更具感染力、观赏性同时也更动人。希望所有运动员带着我们“双奥之城”祝福,迈向新的开始,“一起向未来”!

北京科技报: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核心表达?

沙晓岚:我们生活在共同的“地球村”,奥运会则是属于全世界的体育文化盛会。为了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我们熟悉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也加入了一个词 “更团结”。

这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天下一家”理念,以及和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开闭幕式中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想要展现人类大家庭的温暖与感动。

北京科技报:从2008年到2022年,您亲自见证了“双奥城市”的诞生。相比上次北京奥运,本届冬奥开闭幕式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沙晓岚:同2008年相比,我们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同时也展现出更多自信。上一次,我们展现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现在,我们将视角投向了中国的演艺科技创新,想要以此展现中国的飞速发展,展现中国人全新的精神风貌。

在开闭幕式环节,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和光影互动,例如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1万多平方米的LED屏,并使用AR技术织就中国结,用激光雕刻的光影互动呈现冰雪五环—这些都是我们文化以及科技自信的表达。

▲冬奥会闭幕式上的AR中国结(来源:央视新闻)

北京科技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大量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如数码科技投影技术等。14年后,最大的技术特点又是什么?

沙晓岚:随着数字模拟技术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此次冬奥开闭幕式的视觉设计中感到更加从容。

(来源:央视新闻)

举例来说,在工作前期阶段,我们的灯光设计团队就采用了全案设计软件Depence2完成场地还原及灯光预演,将舞台全貌及灯光最终呈现效果进行展示。

我们还对基础光位、效果光位及环境光位进行了数字模拟。如此一来,在前期我们就可以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北京科技报:我们看到的最终版的视觉演绎,有没有达到您预期的设计和构想?

沙晓岚:其实,现场的效果比我预想得还要好,因为现场有我们热情的各国运动健儿。尤其是在闭幕式上,在主持人的三次催促下,运动员们才落座。

正如总导演张艺谋所说,我们希望这次闭幕式变成“一次全体运动员的狂欢,一次大家完全享受的聚会”—从结果来看,我觉得我们做到了。

▲沙晓岚与张艺谋交流(受访者供图)

北京科技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我们使用了不少的进口灯光设备,这一次呢?

沙晓岚:2008年,“鸟巢”用的灯光设备80%是进口,音响则是100%进口。到了2022年,我们做到了100%的中国产品,国产设备“挑起了大梁”。

这届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所有灯具都是中国产的,观众看到的所有LED产品以及大量的演艺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现场的互动影像也都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可以说,从技术到创意,这次冬奥会真正展现了“中国设计”的力量。

北京科技报:在进行具体的视觉创作时,团队常通过哪些呈现方式来进行表达?

沙晓岚:北京是世界上第一座“双奥之城”。因此,我们在进行灯光设计的时候,希望借助光的艺术,呈现这一届冬奥会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展现“空灵、唯美、简约”的艺术风范。为此,我们努力将灯光色彩带来的情感属性推向极致,比如冬季颜色的主旋律蓝色、白色,还有我们最骄傲的中国红。

光影色彩还赋予“鸟巢”极强的氛围感。灯光设计团队在“鸟巢”顶部的膜结构间安装泛光灯具,对“鸟巢”顶部的结构进行勾勒。从空中俯瞰“鸟巢”时,可以看到其钢结构经过灯光的渲染与分割,呈现出“内光外透”的效果,也让“鸟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北京科技报:网友们对开幕式上的“冰五环”和闭幕式上的“中国结”印象深刻。这两个创作的灵感是如何来的?如何通过技术实现?

沙晓岚:很多观众都以为冰五环是虚拟效果,其实不然:冰立方是由LED屏组成的,五环本身也是一个LED屏,“雕刻”的动态效果是在激光与冰立方3D视效的结合下产生的,上升又降落的冰立方使用了三维数字装置,借助五面裸眼3D效果实现。

▲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冰五环”(来源:新华社)

闭幕式上的“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和团结。每一根丝带都可以独立成结,而许多根不同的丝带也可以共同编织,编成之后就实现了人们所期待的“美美与共”,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都需要所有人共同建设一样。

所以,我们的虚拟团队混合利用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在“鸟巢”上空打造了高达40米的虚拟“中国结”,最终呈现的“中国结”模型在精度、材质纹理的细节以及实时渲染的体量方面都史无前例。

北京科技报:您认为未来的新技术,会彻底改变现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吗?譬如说,可能连一个演员都不用了,全部采用虚拟人。

沙晓岚:在我看来,科学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催生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与观演方式。而同样地,新的艺术需求,也会反过来推动技术的持续革新。

艺术表达的重点不仅在于其思想文化内核,表现的手段、形式也很重要。为此,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所有的可能,大胆创新。比如,疫情带来的挑战,推动我们主动寻求突破的契机,《2022冬奥冰雪主题虚拟交互音乐嘉年华—集光之夜》就是我们团队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现阶段,这样线上的、互动式的观演方式也许还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虚拟交互确实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北京科技报:您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艺术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沙晓岚:科学技术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极大支撑。从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到增加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科学技术的助推都功不可没。

我们锋尚文化一直走在“科技与艺术”有机结合、互相成就的探索之路上。除了冬奥开闭幕式这样的大型活动,我们在其他项目上也进行过多次尝试,例如打造以数字科技演艺为视觉支撑的文旅演艺项目,这极大提升了我们演出项目的观演体验。

同时,我们也必须推动演艺科技的自主研发,去不断创新,不断带给观众与游客新鲜体验。比如,我们最近拥有了自己的首批虚拟线上观众,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表现“互相成就”的结果。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评论
无限探索者
大学士级
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所有灯具都是中国产,可以说,从技术到创意,真正展现了“中国设计”的力量。
2022-03-07
科普619462d2913e7
举人级
2022-03-08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傅级
动演艺科技的自主研发,去不断创新。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