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丨春雷一声响,九尽桃花开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时至惊蛰,天气回暖,

春雷乍动,

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昆虫开始苏醒。

自此

树始绿,花始开,

草长莺飞,春意渐浓,

世界开始热闹起来。

北京时间3月5日22时44分,我们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惊醒了蛰眠的动物。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是事实上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春回大地才是他们“惊而出走”的真正原因。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时值“九九”艳阳天,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土壤开始解冻,春雷唤来春雨,花红柳绿,万艳争春,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大好时节。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三候

古时候人们是将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满园的桃花已经盛开了,朵朵娇艳。

二候仓庚鸣:春天来了,黄鹂早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开始鸣叫了。

三候鹰化为鸠。

此时节,我国南方地区温度较高,一树树深红色或浅红色的桃花竞相开放。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年复一年的融融春光中,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大好年景就在眼前。

惊蛰·习俗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寓意与害虫别离。

吃煎饼、炒豆

在山东一带,农民在惊蛰日有在庭院生火炉烙煎饼的习俗,意为烟熏火燎烧死害虫。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爆炒的黄豆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蹦跳的煎熬之声。

惊蛰·养生

穿着篇

惊蛰时节天气转暖,但是惊蛰时节的昼夜温差很大,而且惊蛰前后,多发“倒春寒”的现象,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体很容易引发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为主。

食物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不讲究“补”,而讲究“防”的节气。惊蛰时节前后,天气逐渐转暖,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温和为主,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在惊蛰这天民间讲究吃梨,吃梨助益脾气,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在日常饮食和养生方面,这里建议多吃一些含高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清淡食物。例如:春笋、菠菜、苦瓜、山药、莲子、银耳等等。

生活篇

“春雷响,万物长”,春天万物复苏,惊蛰过后的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不过我们应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增强体质,早睡早起。

起居方面宜遵古训,“夜卧早行,广步于庭”,也就是多到户外踏青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使精神振奋、身心康健。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对于人体也大有裨益。

综合来源:科普中国、新华网、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等

评论
无限探索者
大学士级
惊蛰,一个充满动感的节气,活泼泼的春天,正款款向我们走来,一切蛰伏的美好正在醒来。
2022-03-05
CZH科普
大学士级
冬去春来,惊蛰已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绿意盎然,正是踏春好时节,春耕备耕忙,要不负春光,不误农事。
2022-03-05
二嘎子
太师级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苍天不负辛苦人,动起来,勤起来,富起来!
202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