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什么是冬奥气象服务? | 倒计时50天

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
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文化。
收藏

2021年12月16日

“冬奥倒计时50天”纪念日

随着开幕时间临近

冬奥的氛围愈发浓烈

作为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内容之一

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备受外界关注

那么

冬奥气象服务究竟服务什么

它对赛事的举办有何重要意义

都有谁在从事冬奥气象服务

九问九答

这次全部讲清楚

1

这次冬奥气象服务与往届有何不同

虽然都可以简称为冬奥气象服务,但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气象部门第一次处于东道主的角度,为冬季奥林匹克赛事提供服务,其核心目的是依据奥组委的办赛需求,为赛事的顺利举行及赛事期间的各项活动提供必要气象保障。这也是奥组委交付历届冬奥会承办国家的重要职责。

而在过往历届冬奥会,我国气象部门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的专项服务,目的是帮助我国冬奥健儿在异国他乡适应当地天气气候条件,赛出好成绩。

两者虽有着显著区别,却也存在联系。2018年,我国为出征韩国平昌的中国冬奥健儿提供赛场气象保障,一方面服务了我国运动员,另一方面也在熟悉冬奥赛事气象服务流程,为2022年当好东道主积累经验。

2

冬奥气象服务主要服务谁

狭义的冬奥气象服务是根据奥组委的需求,为各项赛事的顺利举行提供服务;广义的冬奥气象服务则延伸至对整个场馆群、赛事期间各类活动,乃至主办城市运行的保障。

赛事服务是冬奥气象服务的核心内容。气象因素对冬季运动,尤其是雪上项目的安全、顺利开展有较大影响。根据奥组委要求,雪上项目和滑行项目的每个场馆,至少要安排两名气象服务人员提供现场服务;此外,在北京、延庆、崇礼等气象服务分中心,也有专职预报员为赛场气象服务人员提供预报产品支持。上述这些气象工作者主要服务于奥组委及各参赛队。在每个比赛日,赛场气象服务人员会根据预报产品,在领队会上,向组委会、裁判及各代表队解读赛时天气情况,为是否调整比赛计划提供支撑。

气象工作者在测量跳台赛场雪面温度。

除了赛事服务以外,围绕冬奥核心区,即场馆区、冬奥村及赛时主要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地等,气象部门提供的服务也非常关键。这些服务内容直接对接奥组委,为核心区的人员通勤、物资运输、活动开展、观赛安排等整体调度,以及赛事转播等提供保障。

国际雪联技术代表察看天气信息。

在外围服务方面,气象部门要面向各相关单位,聚焦城市运行提供保障。譬如,运动员从机场前往冬奥村、从冬奥会前往各比赛场馆等,就对城市交通安全、通畅有所需求。一旦出现高影响天气,城市运行保障是确保核心区安全、赛事顺利进行的基础。

围绕冬奥会,气象部门形成了“外围保核心,核心保赛事”的服务架构。

3

冬奥气象工作都要做什么

除了对赛事、核心区及城市运行的“一场一策”“一项一策”精细服务外,冬奥气象工作离不开监测、预报、科研等支撑。

为顺利开展比赛项目,雪上项目场地大多存在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环境复杂等客观环境,赛时对风、气温、能见度等要素的监测、预报精细化需求很高。因此,精密监测是基础。目前,我国已在核心赛区建成50多套赛道气象站,加上多部各类天气雷达,已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监测网络。赛时,装备保障人员每天会对观测设备进行常规维护;遇到极端天气时,还要对设备进行应急维护。

海陀山上的自动气象站。

在预报方面,为满足冬奥服务需求,气象部门建成了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具备了“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能力,有效提升了冬奥赛区的预报准确率。赛时,除了北京、延庆、崇礼等气象服务分中心预报团队,以及派驻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指挥中心(MOC)的气象专家外,中央气象台及京津冀多地气象部门将密切开展会商研判,制作发布各类预报产品。

在科研方面,国家级及地方气象科研单位围绕复杂山区边界层特征研究、冬季降雪综合观测和数值模拟、山地气象短临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空中救援气象保障等,连续多年开展科研攻关,为气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4

冬奥气象工作从何时开始

早在2013年,北京提出申办冬奥会(冬残奥会)计划开始,气象部门就围绕北京、张家口等地气候背景开展研究,为申办工作提供服务。2014年10月至11月,根据申办工作的数据需求,气象部门在延庆、崇礼等地陆续建成多个气象站,为成功申办打下基础。

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后,气象部门开始着手组建冬奥预报服务团队。2017年,首批预报员进驻赛事核心区开展长达数月的集中冬训。自此,预报员冬训每年进行。他们钻研山地气象预报难题,熟悉冬奥项目,学外语、学滑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一路坚持,兑现“五年之约”。

预报员陶亦为参加在线召开的领队会,英文介绍天气趋势。

与此同时,监测站网建设、科技攻关也在紧密开展。在2019年年底,冬奥赛区三维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包括赛道气象站在内,在北京城区、延庆及崇礼周边,气象部门建成现代立体观测设施441套,已能满足复杂山地及超大城市的双重服务需求;在2020年年初,对“相约北京”测试赛的成功保障,标志着冬奥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满足业务运行标准。

5

参与冬奥气象工作的共有多少人

根据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介绍,气象部门抽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气象预报服务人员,组建了52人的北京冬奥会气象预报团队。

不过,这里的“52人”仅指面向赛事的预报服务人员。气象部门还有大量工作人员,围绕冬奥核心区(场馆群、冬奥村)、城市运行保障等提供气象服务;也有许多人在设备保障、科技研发、科普宣传等领域,为做好冬奥气象服务添砖加瓦。应当说,我国气象部门已聚集全国之力,积极投身冬奥气象相关工作。

冬奥会赛区及场馆分布情况。图/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6

冬奥气象预报员来自哪里

冬奥气象预报服务团队的成员除了来自北京、河北两地气象部门外,也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气象部门抽调了多名优秀预报员。作为国家级预报龙头单位,中央气象台派出5名预报员进驻一线,参与预报服务。

北京市气象局、延庆区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张家口市气象局、崇礼区气象局的预报员们,带着“我家门口办冬奥”的热情,为场馆区及城市运行、赛时各类文体活动等提供相关预报服务。

7

冬奥会vs夏奥会,谁的服务需求大

随着申办冬奥会成功,北京已成为全球首座成功举办夏奥会及冬奥会的“双奥之城”。

夏奥会比赛项目、参赛人员更多,同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赛期正值汛期,高影响天气活动较为复杂。

与夏奥会相比,冬奥会的特殊之处在于,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着相关赛事能否顺利进行。风力、风速、气温、降雪、雪温、雪质、能见度等,都事关运动员安全,影响比赛成绩。因此,预报员需要帮助赛事寻找适合的“窗口期”。

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团队队员用显微镜观测降雪粒子,记录每一片雪花的形状。 图/张晓瑞

气温过高可能导致雪场出现融雪,过低的气温则可能对运动员身体造成损伤;风力、风向对于高山滑雪、跳台等项目的运动员安全、空中姿态等都有较大影响,往届冬奥会也多次出现过因为“风”而推迟赛事的情况;一旦出现自然降雪,雪道需要及时清理;能见度会影响运动员、裁判员视线,是事关高山滑雪等高速滑行项目安全的关键因素。

一台造雪设备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总体来看,冬奥会对气象服务的依赖性更大,需求更具体,所需的预报精细化程度也更高。在冬奥会上,赛事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属于核心服务团队成员。赛时,他们每天都会多次与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技术专家保持密切沟通,帮助他们进行赛事安排。

8

为何提出“分钟级、百米级”服务目标

我们熟知的“分钟级、百米级”气象服务目标,是基于冬奥赛事实际需求及赛场具体环境提出的。

山地气象预报本身就是国际公认的难题。海拔落差每100米,气象环境就有天壤之别;翻过一道山梁,又是另一番光景。山区天气变化规律也极为复杂。但恰恰只有这种地形环境,才能满足冬季赛事的比赛需求。

延庆赛区山地三维大气模拟“背景场”,分辨率达到37米。

以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赛道为例,赛场环境具备了水平距离短、垂直落差大等特点。但对于预报来说,会面临山区复杂地形下“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考验。要想精准把握山顶、半山腰、山脚下的不同天气状况,精准判断比赛进程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必须从监测、预报、服务的角度,做到更精密、更精准、更精细。

因此,面临较高预报难度及丰富气象要素的预报需求,气象部门提出“分钟级、百米级”目标。通过近年来的技术钻研和模式研发,气象部门目前已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满足赛事保障条件。

9

工作压力外,冬奥气象人还会经历什么

2022年冬奥会的特殊之处在于,相关工作要严格遵循防疫工作要求。为此,相当一部分的冬奥气象工作人员从10月底开始,就进入与家人长期分别的闭环管理阶段。这一时间预计持续近六个月。他们将坚守在预报服务一线,与冰雪相伴,度过农历春节,度过漫长的一百多个日夜。

还有更多气象工作者在不同岗位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而努力、付出。他们的奉献与牺牲,都是为了向全世界奉献一场精彩的“冰雪盛会”。

还有50天,期待!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段昊书

编辑:亭喃

审核:段昊书

评论
科普有我,张庄初中。
太傅级
冬奥会对气象服务的依赖性大,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2022-01-06
三社区红
少傅级
2022-02-06
科普61a832a869488
秀才级
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