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保持健康指标,可延寿!同济医学院研究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心宗旨为“提高医务人员科普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
收藏

评估心血管健康有7项指标:吸烟状况、体重指数、体力活动、饮食、总胆固醇、血压和空腹血糖。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者发表研究称,这七项指标可评估终生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健康指标越多,预期寿命越长。

研究评估了82349名、64279名和33887名居民,在指数年龄35岁、45岁和55岁时评估心血管疾病的终生风险。有0~2个、3~4个和5~7个理想心血管指标分别被分类为低等、中等、高等心血管健康状态。

并从2006/2007年到2010/2011年,对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评估。

在35岁时,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数量的减少,年龄调整后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终生风险增加。

对于无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居民,年龄调整后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为12.92/1000人年,心梗、中风和心衰的发病率分别为2.67、8.09和2.60/1000人年。

而在有≥6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居民中,心血管病的年龄调整后发病率为3.02/1000人年,心梗、中风和心衰的年龄调整后发病率分别为0.41、2.00和0.84/1000人年。

从低到高心血管健康状态,发生心血管病的终生风险显著降低。

无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的35岁、45岁和55岁居民心血管病的最高终生风险分别为44.3%、42.1%和39.4%。

与无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居民相比,具有>3个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者的心血管病终生风险显著降低。

研究还发现,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变好还是变坏均与年龄调整后的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和终生风险相关。

研究中52627名居民发生了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变化。从2006/2007年到2010/2011年,20.5%(n=10797)的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改善,主要是从低到中等(13.7%)和从中等到高等(5.8%),而只有1.0%的参与者从低到高有所改善。

相反,11005名(20.9%)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变差,14.9%从中度变为低等,分别有0.9%和5.1%的人从高等变为低等和中等。

超过一半(58.6%)居民保持与心血管健康状态不变(22.9%处于低状态,32.7%处于中等状态,3.0%处于高状态)。

持续保持较差的心血管健康状态居民的年龄调整后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35岁、45岁和55岁时分别为11.40、12.51和16.04/1000人年)。

在持续高等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受试者的年龄调整后心血管病发病率最低(35岁、45岁和55岁时分别为2.70、3.01和4.04/1000人年)。

与相应的心血管健康稳定状态相比,心血管健康状态的改善降低了年龄调整后的心血管病发病率。

心血管健康状态从低到中等、从低到高的参与者在35岁时的年龄调整后心血管病发病率分别为7.81/1000人-年和5.02/1000人-年,低于状态一直较低的受试者(11.40/1000人-年)。

在35岁时,与持续低等状态(44.6%)相比,从低到中度(37.6%)或从低到高(24.4%)的心血管健康状态改善均显示心血管疾病的终生风险较低。

与持续中等状态(29.7%)相比,从中等到低等(40.4%)的心血管健康状态变差则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较高,而从中等至高等的心血管健康状态变好,则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较低(19.7%)。

一直处于高等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参与者在35~95岁之间的终生风险最低(14.7%),而状态从高到中或低的变化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病的终生风险(分别为22.0%和28.6%)。

在45岁或55岁的时,心血管健康状态变化与心血管病终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与35岁时相似。

研究发现,心血管健康的改善还可延长无心血管病的寿命。

在35岁时,低等、中等和高等心血管健康状态受试者的无心血管疾病的预期寿命分别为38.36岁、45.00岁和50.34岁。

心血管健康状态的改善延长了无心血管病的预期寿命:从低等变为中等、从低等变为高等、从中等变为高等,无心血管疾病的预期寿命分别为41.70岁、43.40岁,和47.26岁。

相反,心血管健康的恶化缩短了预期寿命:从中等变为低等、从高等变为中等、从高等变为低等,无心血管疾病的预期寿命分别为43.00岁、48.31岁和43.44岁。

45岁和55岁时的预期寿命模式与35岁时的预期寿命模式相似。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