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国学者探索视网膜母细胞瘤用药治疗新路径

医师报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关注医生、聚焦医事。
收藏

由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周丹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傅松滨共同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熊果酸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抗癌活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验证”,日前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转化医学》上。研究人员首次将源于中草药的天然化合物成分熊果酸用来对抗视网膜母细胞瘤,证实这种物质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在亚毒性剂量下,能够抑制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基本无毒性。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起源细胞被通常认为是视网膜干细胞或视网膜前体细胞。这种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的头1年或第2年被确诊,而成人病例非常罕见。本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患病率无性别和种族差异,可导致1%的儿童因癌症死亡,以及5%的单眼或双眼失明。

周丹主任介绍,临床上,视网膜母细胞瘤表现复杂,早期难以发现,肿瘤逐渐增大后,大多数患儿的瞳孔区域有黄白色反光,即白瞳症。其他症状还有结膜和角膜充血、水肿及虹膜新生血管、玻璃体混浊、眼压升高及斜视等,极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早期发现和早诊早治无疑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过去几年中,卡铂、长春新碱、足叶乙甙等化疗药联合冷冻、激光光凝等手段,对患儿的生存和视觉功能的挽救起到了很大作用;若病情进入晚期,双眼失明和肿瘤复发的几率就会上升,且由于卡铂产生的耳毒性还会对听力造成严重的伤害。与此同时,患者晚年罹患其他癌症的风险也很高,如骨癌、脑癌、黑色素瘤等。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周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有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方法对全身和局部均有不良后果,由此限制了临床进一步用药,这就迫切需要业内专家确定新的策略,研发新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药物并锁定靶点,以改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疗效。周丹主任医师团队和傅松滨教授课题组紧紧瞄准这一眼科热点难题,深入探索了源自天然的化合物熊果酸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的抑癌机理。其中的熊果酸内含五环萜类化合物,可从民间中草药提取物中获得,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质的侵害。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傅松滨

研究结果表明,亚毒性剂量的熊果酸不仅调节了药物靶点,同时有效促进了磷酸化蛋白激酶水平的下降、p53基因(人体抑癌基因)稳定形式的增加和磷酸化双微体2基因的降低,并且还显示了脂肪酰辅酶的关键参与。通过削减细胞内的谷胱甘肽,显著减轻了熊果酸的细胞毒性,增强了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攻击力度。

专家评价指出,上述研究首次揭示了熊果酸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的机理,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人类攻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棘手顽症开阔了新思路、新视野,同时也为开发祖国中医药宝库拓展了新领域。

评论
科普5dfc4f1bb909c
少师级
2024-02-28
飞马腾空
太傅级
阅读
2024-02-23
三棵树镇潘秀松
贡士级
已学习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