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4种常见病原体需警惕!尤其青年人群,更易被感染

协和医学杂志
原创
权威科普媒体,致力为学术代言,为医学发声,为健康传播。
收藏

本文来源于《协和医学杂志》2021年12卷4期论著文章《2013—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4种常见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出情况》「链接」

原文作者:杜娟,张栋,张睿,陈雨,伊洁,吴洁,窦亚玲,杨卓,叶阿里,孔令君,甘勇,杨启文*

性传播疾病 (STD)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类疾病,我国重点防治的性传播疾病主要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常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生殖支原体(MG)、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疱疹病毒等。

淋病奈瑟菌(NG)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淋病),亦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之一。

为更好地帮助临床筛查、控制疾病传播,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杨启文 教授团队回顾性收集了2013—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疑似性传播疾病患者的送检标本12804份,对 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生殖支原体(MG)、淋病奈瑟菌(NG)这 4 种常见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①12804份标本包括尿液样本、女性宫颈拭子、男性尿道拭子,其中男性患者标本6658份、女性患者标本6146份,患者年龄为2~87岁,其中21~40岁患者占76.07%(表1)。

②4种常见病原体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淋病奈瑟菌。

解脲支原体阳性检出率最高,这个黑锅谁来背?解脲支原体(UU)主要寄居于人体泌尿生殖道,因而性接触是其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正常人可携带而不致病,在健康女性生殖道中检出率≤20%,而当人体机体免疫力降低、性伴侣数量多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其作为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常可对人体造成各种不良影响。UU感染可引起输卵管黏膜损伤,诱发输卵管炎症;还可引起宫颈、阴道炎症,且与不孕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其他三大常见阳性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对人体有何危害?沙眼衣原体(CT)是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具有多个血清型。CT感染不仅可引起沙眼,且可导致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病淋巴肉芽肿等疾病,妊娠期女性感染CT后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可导致低出生体重儿、早产等多种不良妊娠结局。

生殖支原体(MG)最早于1980年从2例男性NGU患者尿道标本中分离,是男性常见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之一。你知道吗?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感染MG可导致女性黏液性脓性宫颈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因输卵管感染继发的异位妊娠或不孕症。NG感染导致的淋病是常见的STD之一,临床以尿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多见,若不及时诊治,还可导致 不孕不育。

③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需警惕协同感染,上述4种常见病原体的合并感染以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4.13%)、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1.98%)最常见,且以≤20岁患者最高。

病原体合并感染情况及年龄/性别分布 A.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

病原体合并感染情况及年龄/性别分布 B.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

青年人群为何更易发生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研究显示无论是单一感染还是合并感染( 女性患者NG、UU单一感染除外),4种病原体阳性率均以≤20岁人群最高,这与2011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数据一致。

为什么会是青年人群更易感呢?

有学者分析原因为≤20岁人群性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宫颈发育不成熟,因此更易发生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

但也有报道表明,未发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青少年女性发生性传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宫颈不成熟与病原体感染的确切结论需进一步验证。其认为是由于青少年女性宫颈黏液中的一种局部保护性抗体——sIgA水平比成年女性略低,可能导致其保护作用降低,因而有利于病原体感染。

此外,青少年女性性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其阴道菌群与成人存在差异,可能增加性传播疾病易感性。而≤20岁男性可能存在频繁的青春期性接触,且缺乏性保护意识,导致各种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率增高。

因此特提示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人群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性传播疾病感染风险。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杨启文教授团队通过对2013—2018年院内4种常见STD病原体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送检数目整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充分说明健康宣教普及的成效和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性传播疾病已愈加重视。

然而由于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常常容易被忽视,倘若未及时治疗可引发生殖道严重并发症,因而切不可掉以轻心。在临床中,对疑似性传播疾病患者,应及早明确病因、准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特别是迁延不愈者,应警惕存在合并感染的可能性。

总之,科学应对,增强免疫力,注重早诊早治,才能远离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文字编撰:刘 洋
排版设计:赵 娜
审核校对:李 娜 李玉乐 董 哲
监 制:吴文铭

版权声明: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评论
科普5c356ffc74420
少师级
学习。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