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小熊猫的繁殖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官方科普账号,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
收藏

小熊猫的繁殖及育幼是国内外研究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探明小熊猫的繁殖与育幼的行为模式,对于保护珍贵的小熊猫、提高小熊猫的种群数量与遗传多样性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章着重阐述小熊猫的繁殖。

图1 交配前一起玩耍的小熊猫“夫妇”(Northrop and Czekala, 2011)

由Gebauer A 摄于德国格尔利茨动物园

小熊猫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18~20个月,在24~26月龄时即可产仔。两次成功产仔之间的时间间隔被称为出生间隔。研究者观察到,在圈养的小熊猫种群中,出生间隔通常长达12个月,因为幼仔一般在8月大时断奶,小熊猫母亲会在断奶后才重新进入发情周期。但据观察也有出生间隔极短的个例。1977年5月,澳大利亚悉尼动物园接收了一只来自荷兰鹿特丹动物园的小熊猫,临行前,她诞下了一个早产幼仔。抵达澳大利亚后再次交配,并在当年12月再次生产,出生间隔仅7个月。小熊猫的排卵周期显示,在短暂的交配期内,既有单次发情,也有多次发情的迹象。单次发情指一年仅排卵一次;多次发情则指一次发情期中多次排卵,多次交配的现象。北半球圈养小熊猫的交配季节一般在晚冬,也就是一月到三月;而在南半球则为六月到八月。这个交配季节的选择可以使幼仔在较暖、食物充沛的季节度过哺育期,大大提高幼仔的存活率。如果交配、受精失败,小熊猫必须等到下一个发情期才能重新受孕。

图2 正在交配的小熊猫(Northrop and Czekala, 2011)

由Gebauer A 摄于德国格尔利茨动物园

图3 “配对成功”后,形影不离的小熊猫“夫妇”(Northrop and Czekala, 2011)

由Gebauer A 摄于德国格尔利茨动物园

处于发情期时,小熊猫的生理、行为会在性激素的诱导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小熊猫处于卵巢静止状态的非发情期时多为独居,“社交距离”保持得非常好。此时雄性的交配请求会被拒绝,遇到同类会出现防御行为如威吓站姿及高声叫声等。而到了发情期,雌性小熊猫体内多种激素水平提高,与雄性小熊猫的交流会增多;雄性小熊猫的气味标记行为则比雌性多,不仅会利用肛门腺分泌物及尿液涂抹树桩等,同时,雄性小熊猫的足掌上有一小孔连接腺体,行走时也能留下气味。繁殖季节,能观察到小熊猫成小团体出没。

图4 交配完成后一起享用美餐的小熊猫(Northrop and Czekala, 2011)

由Gebauer A 摄于德国格尔利茨动物园

交配后,由于着床时间或长或短,雌性小熊猫怀孕的时间也或长或短,但均在3~5个月。通常小熊猫会在晚春、夏初时节诞下幼仔,北半球为六月至八月,南半球为十二月至二月。对于北半球的野生小熊猫来说,高山的六月、七月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晚春,风和日丽,食物充沛,气温适宜,避免寒冬对幼仔生存的严重威胁。在野外,小熊猫常选择隐蔽的树洞等地作为临时产仔小巢以躲避天敌,而圈养的小熊猫会把产箱拖到角落,产仔到隐蔽的地方,与野外行为相似。小熊猫的幼仔一般在8月龄后能够独立生存。

目前,对野生小熊猫繁殖行为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大部分的认识都是基于圈养小熊猫而得。在自然生境中的野生小熊猫正耐心地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观察与研究。正是有了保护生物学家们不懈的工作,我们今天才能继续注视小熊猫美丽的身影。

主要参考文献

胡锦矗. 1991. 小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2: 1–5.

刘旭. 2009. 小熊猫-西南丛林里的火红精灵. 森林与人类, 1: 30–45.

MacDonald E A, Northrop L E, Czekala N. 2005. Pregnancy detection from fecal progestin concentrations in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fulgens). Zoo Biology, 24: 419–429.

Northrop L E, Czekala N. 2011. Chapter 8 - Reproduction of the Red Panda// Glatston A R. Red Panda: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first panda, London: Academic Press: 125–145.

Roberts M S, Kessler D S. 1979. Reproduction in red pandas, Ailurus fulgens (Carnivora: Ailuropodidae). Journal

of Zoology, 188: 23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