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2700多年前的酒?这是真的吗?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
汇集海量科普资源,打造高质量科普平台,促进科普传播。
收藏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2700多年前的酒?这是真的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团队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发现了果酒遗存,从实物角度填补了先秦果酒的历史空白。这是目前东亚地区所知最早的果酒证据,距今已有2700多年,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礼制、文化、葬俗以及酿酒技术提供了重要信息。

要从考古遗址中“找”出酒来可不容易。经过2700多年的漫长历史,很难找到液体酒了,只能在一些物体中的酒精成分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

这些找到的酒,原有的醇、醛、酮、酯等物质一般已经流失,大分子物质常发生降解,有机物以脂肪酸、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等为主。

如何找到古代的酒?如何从考古遗存中辨别酒类信息,一直是古酒领域最为重要的科学问题。

酒类遗存研究需要微观证据和考古学背景的相互佐证,必要时还须借助民族志、古文献以解答相关的考古学问题和科技史问题。比如早期陶器的功能、酿酒技术的起源与发展、酒及酒文化的传播、酒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角色、先民动植物利用等。

在科技手段上,国内外学界主要从生物标记物、植物微体化石和DNA等角度发掘先民酿酒的“潜信息”。20世纪90年代,美国Mc Govern教授曾指出一些有机酸可作为酒类遗存的标记物,如酒石酸指示葡萄酒,草酸指示啤酒,并据此鉴别了当时已知最早的葡萄酒(伊朗Hajji Firus遗址)和最早的啤酒(两河流域Godin Tepe遗址)。

21世纪初,美国Mc Govern教授又对中国几处考古遗址中的酒类遗存进行研究,认为贾湖先民在9000年前已开始酿酒,而在4500年前龙山文化先民已开始制作混合型酒。学界进行了大量以酒石酸、草酸等有机酸作为酒类标记物的研究,比如以酒石酸、丁香酸作为葡萄酒的标记物,发现了图坦卡蒙墓的葬俗——红、白葡萄酒分开摆放。

植物微体化石也被用于获取酒类遗存的潜信息。如淀粉粒受损的程度,最早被用于埃及啤酒生产工业的研究。近年来,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团队通过淀粉粒的糊化现象鉴定人工酿酒,曾结合草酸的存在以及民族志类比,确认了陕西米家崖先民5000年前的大麦啤酒酿造行为。一些学者以葡萄孢粉作为葡萄酒的指示物,证明埃及、罗马等地双耳瓶的功能。此外,稳定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等方法也被用于揭示原料、产地、品种、菌种等信息。

千年古酒依然香气扑鼻

我国考古遗址中很早就有酒类液体遗存的发现,如1974年沈阳一座辽代墓葬出土瓷壶内的古酒;1977年河北中山王墓出土数公斤香气扑鼻的战国美酒。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亲口尝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千年古酒,一时间传为佳话。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主导开展的酒类固体遗存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才从青铜酒器内壁土样中提取到酒石酸,说明酒石酸在粮食酒中也存在,并不是葡萄酒的特有指标。

中国作为酒文化大国,在近万年的酿酒史中发展出了酒(曲酒)、醴(谷芽酒)、鬯(香草酒)、醪(甜米酒)、烧酒(白酒等蒸馏酒)等多种酒品,考古上相应的研究却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