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笔记 | 异色瓢虫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童年时对瓢虫的了解,就是大人口中的“胖小”、“花大姐”,夏天的时候飞来飞去,抓一只在手里还有一股浓浓的味道。这个时候大人多半会及时的教育一句“瓢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放飞后的瓢虫,朝着太阳飞去,身影慢慢模糊。闭上眼睛,这画面似乎被按下了定格键,留在我童年脑海中。

异色瓢虫(童年脑海中朝着太阳飞去的瓢虫)

去年因为疫情影响,不能外出聚集拍鸟,时间长了闲来无事,便拿着轻便的镜头,在家(沈阳)附近的苗圃树林间拍些花花草草,这一拍还慢慢进入了角色,看到花花草草间各种可爱的小精灵,便爱上了拍摄微距昆虫。

最初拍摄微距昆虫,也是从拍摄瓢虫开始的。其实瓢虫对于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就是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益虫--七星瓢虫,还有就是那个植食性的“坏”瓢虫----马铃薯瓢虫了。

七星瓢虫

马铃薯瓢虫

陌生的是,没想到,认真的拍起来,瓢虫竟然有很多种,看着都差不多,竟然傻傻的分不清。

瓢虫的外壳鲜艳明亮,呈半球形拱起的鞘翅,其基色就有浅黄色、黄色、橘色、红色、粉红色、黑色等;其上的斑纹更是五花八门,仅仅星状斑纹就有二星、四星、六星、七星、双七星、九星、十星、十一星、十二星、十三星、十四星、二十八星等,有的甚至一个星也没有,还有的斑纹像龟纹......

六斑异瓢虫

这其中同一种瓢虫鞘翅底色和斑纹变化最为神奇的便是异色瓢虫了。

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属于鞘翅目瓢虫科瓢虫属,原产于亚洲东部,主要分布在中国(除西藏、海南省未见报道外,几乎广及中国大陆)、俄罗斯、朝鲜、蒙古和日本等国,是蚜虫、介壳虫、粉虱、木虱和某些鳞翅目、鞘翅目昆虫等农林害虫重要捕食性天敌,极具生物防治应用价值。

异色瓢虫成虫体长5.4~8 mm,卵圆形,呈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无毛。鞘翅的色泽及斑纹多变。头部、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具均匀而浅的小刻点。

异色瓢虫各地发生的代数随气候不同而异,在中国由北向南代数依次增加。但不论一年发生几代,均以成虫越冬。在自然条件下,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沿树干或枝叶爬行捕食,咬破猎物后取食体液,它们作为捕食性瓢虫的一员,在其引入地及原产地都发挥了重要的控害作用。

捕食中的异色瓢虫成虫

异色瓢虫作为一种起源于亚洲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因其鞘翅色斑变异一直为科学家长期关注和研究热点,在遗传学、生物防治、种群动态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

但是,异色瓢虫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入侵物种,并且给当地生态环境和本土物种带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也对本地瓢虫非常不利,当异色瓢虫成为当地食蚜昆虫中的顶级捕食者时,种间捕食行为会迫使本地捕食物种大量减少,破坏了种群多态性。

在美国,成虫会在10月下旬迁移到越冬地点,它们聚集地点一般在民居或者建筑物中,人们对于这些异色瓢虫进入他们的居所感到十分厌恶。有报道指出异色瓢虫还会叮咬人群,会释放刺激性的气味并且在一些墙壁上留下微黄色的痕迹。异色瓢虫近年来还为葡萄酒酿造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难题,在收获过程中很难将异色瓢虫从葡萄串中去除,所以就会有许多虫在葡萄进行压榨的过程中得以残留,异色瓢虫中的生物碱就会大大影响成品酒的风味。

因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属物种生存委员会的入侵种专家组建立的全球入侵种数据库(GISD)中收入的27种昆虫中,包括了异色瓢虫,被认为是重要的入侵生物物种。

交尾中的异色瓢虫

我最早认识异色瓢虫还是很有趣的,那是早春的一天,苗圃里正是瓢虫大量交尾繁殖的季节,有时候一棵树上可以看到好几对瓢虫在交尾,那画面,真是眼花缭乱。

不过,让我惊奇的却是,突然发现了两只鞘翅底色和斑纹完全不同的瓢虫在交尾,这个时候的我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地围着这对瓢虫前后左右的好一通拍摄!然后,继续在周围观察,却又发现了更多的新大陆,一对对的甚至是红、黑不分,这画面大大超出了我的认知!经查阅,才知道这便是异色瓢虫。

交尾中的异色瓢虫

这样戏剧性地认识了异色瓢虫,今年苗圃里的异色瓢虫又格外的多,虫卵到处可见,便有了拍摄记录异色瓢虫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念头。这念头一起,前前后后追踪观察拍摄了一个多月,基本上记录了异色瓢虫的整个变态发育全过程。

这其中有三个环节比较难拍到,其一是幼虫破卵出壳,破卵出壳过程很短,幼虫出壳后很快就离开卵壳;其二是预备蛹期幼虫蜕皮变蛹的过程,此过程极短,且无预兆;最后是蛹开始羽化的阶段,羽化过程很快,这次没有拍摄到羽化刚刚开始的阶段,也是这次追踪拍摄的遗憾。

异色瓢虫属完全变态昆虫,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且在四龄幼虫发育后期至蛹期前有一个预备蛹期。

从哪里开始呢?就先从认识异色瓢虫的有趣画面开始吧。

1、成虫

交尾中的异色瓢虫成虫

异色瓢虫是一个典型的色斑表现多态的物种,其鞘翅及前胸背板布有各种形状的色斑,尤其是鞘翅上的色斑变化十分丰富。

异色瓢虫色斑类型依鞘翅基色可分为黄底型和黑底型两大体系。此外,鞘翅前半部是黄色和后半部黑色的类型是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自然种群中是罕见的。其中如果异色瓢虫内不同色斑变异的个体随机配对,仅黄底型异色瓢虫在理论推算上可有1024个变异类型。

黑底型异色瓢虫主要变异类型有:鞘上具有6个橙红 色斑点的花斑型;左右翅各有两个红色斑点,上边有一对较大,下边的一对较小的四窗型;左右翅的中上部有一个较大的橙红色斑点的二窗型。

交尾中的异色瓢虫成虫

产卵:异色瓢虫交尾3~5天后,便开始产卵。产卵开始以后,几天内就达到了高峰,产卵盛期持续一个月左右。

产卵中的异色瓢虫

产卵中的异色瓢虫

2、卵

异色瓢虫卵

卵为梭形, 长2.1 mm,宽0.5 mm。初产卵淡黄色, 渐变为橘黄色,有明亮光泽,单粒线状或块状整齐排列。卵将孵化时,颜色变为灰黑色。

我观察到的,异色瓢虫将卵大部分产在树干上,也有少量卵产在树叶上、干枯的树枝上、树洞中、草叶上、甚至是苗圃为树枝整形的铁丝上,我一度为产在铁丝上的卵担忧,怕阳光晒热了铁丝会影响卵的发育,不过,没过几天,黑色的幼虫便破卵而出,证明了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异色瓢虫卵

产卵盛期,1头雌虫1天产1块卵,偶尔可产2块。异色瓢虫因取食的蚜虫种类不同,产卵量大小也不同。取食它喜欢吃的蚜虫时,产卵量就大,取食不喜欢吃的蚜虫时,产卵量就小。

3、幼虫

一龄幼虫(从产在铁丝上的卵孵化出)

早春产的卵通常需要10天以上才能孵化成一龄幼虫,一龄幼虫的体长约为2 mm,深灰至黑色。孵化后的一龄幼虫先短暂聚集在原卵块的残壳上,很快就爬出虫生第一步,缓慢地爬向四周,开始分散取食。

上面是正在发育的卵,中间是一龄幼虫蜕的皮,下面是二龄幼虫

一龄幼虫取食约2天后,蜕皮变成二龄幼虫,体长约为4 mm,深灰至黑色。二龄幼虫较一龄幼虫动作迅速,活动范围大,进食量增大。

二龄幼虫

二龄幼虫经3天左右进食后,蜕皮变成三龄幼虫,体长约为6 mm,黑色。腹侧面的第一节突起会变为黄色至橙色。较二龄幼虫动作更迅速,活动范围更大,进食量更大。

三龄幼虫

三龄幼虫经3天左右进食后,蜕皮变成四龄幼虫,体长约为8 mm,黑色。腹侧面的四节突起会变为橙色。较三龄幼虫动作更迅速,活动范围更大,进食量更大。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3龄幼虫和4龄幼虫还会取食卵和蛹。

异色瓢虫三龄幼虫蜕的皮

异色瓢虫幼虫的体表有着一层较为坚硬的表皮,它们的伸展性是有限的,因此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蜕去老皮长出新皮。

进食中的四龄幼虫

四龄幼虫停食后变成预备蛹期幼虫,体长约为10 mm,黑色。整个腹侧面的突起都变为橙色,背脊四个突起变为橙色。

四龄幼虫

4、蛹

预备蛹期幼虫蜕下表皮作为其蛹体的附着物,附着在树干、树枝、草叶、草茎等物体上。刚刚蜕下表皮的蛹呈嫩嫩的淡黄色,在空气中慢慢氧化,经过几个小时后变成带黑色斑纹的深黄色至橙色蛹体,蛹的个体形态差异不大。

预备蛹期幼虫刚刚蜕下表皮形成的蛹

异色瓢虫的早春蛹期在10天左右。之后开始羽化:

刚刚羽化出蛹的成虫柔软,嫩黄色,经过2~3小时的晾翅后,体躯、鞘翅变硬,鞘翅颜色由嫩黄变红,并逐渐出现不同色斑。

羽化过程

至此,便基本上完成了异色瓢虫整个变态发育全过程的记录。

图片来源:罗刚摄影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本期小编:空凤小仙

原创作品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植物保护学报》

来源:人呆手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