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瓷枕头、冰窖······古代文人避暑有妙招!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大暑节气。“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

这一时期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中国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发生也最为频繁。

大暑之所以被称为“大暑”,其实不仅在于气温,更在于湿气蒸腾的闷热,“大暑前后,衣衫湿透”。

为了缓解闷热,现代人可以依靠风扇、空调等现代电器进行避暑,古代在没有电力以及这些电器的情况下,那些文人墨客又是如何避暑的呢?

法宝一:扇子

第一种方法是用扇子纳凉。

古代的百姓最主要的纳凉神器便是扇子,扇子多由竹子编制,称之为“摇风”,又称之为“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使用绢帛制成的扇子,相对竹制的扇子摇动起来更加地轻便。

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文人墨客,他们则表现得更有情趣一些,会在扇面上写下诗词,并绘以山水。

清 蒋廷锡绘梅竹图康熙帝临米芾书折扇(图源:微故宫)

经过特殊工艺制作的扇面,在良好的保存环境下可以数百年不受侵蚀。因此,现在我们在很多博物馆里都能看到明清时期留存下的扇面。

法宝二:“凉枕寒床”

秘色瓷枕 后司岙窑址出土(图源:微故宫)

第二种纳凉方法则是采用瓷枕头解暑。

瓷枕头,顾名思义就是烧制而成的枕型陶瓷。静息状态下,人体的大脑是能量的主要消耗区,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出去。

瓷枕头的表面是釉,耐高温,比热容高,脑袋枕在上面不容易发热,散热还快,因此是乘凉的佳品。

而古代的文人墨客,除了使用瓷枕头还会使用一些变种,比如石枕头、玉枕头。

图源:百度百科

正所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便用玉石枕头用以纳凉,玉石相对于瓷枕,密度更高,湿度更低,冷而不冰,凉而不寒,还可促进深度睡眠。

金庸笔下《神雕侠侣》中的古墓派,便拥有一张寒玉床,此床有益人体健康。

法宝三:冰窖和冰室

梁启超自称饮冰室主人(图源:百度百科)第三种纳凉方式则是冰窖和冰室。

冰窖顾名思义,就是在家中设置用于储冰的地窖。前一年冬天将冰块置于其中,第二年夏天便可进去纳凉,饮冰,如梁启超便自称饮冰室主人。

早在先秦时期,在贵族中流行的夏房叫做窟室,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地下室的房间。由于窟室建造在避开日照的地下,内部阴凉,所以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宴会都会在窟室内举办,郑国大夫良霄就经常在自家的窟室里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法宝四:香帐

最后一种方式便是香帐。

夏季除了燥热之外,蚊虫叮咬也会让人心烦,增加人们的活动量进而感到热。古代没有驱蚊水,因此便用蚊帐将蚊虫隔离开。帐内悬挂一些茉莉、兰花,夜晚可沁心脾。

一些人喜欢将香囊置于其中,香囊中装有藿香、薄荷、菖蒲这类的驱虫之物,用于避虫醒脑。《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幼时喜欢在蚊帐中玩蚊子,「留蚊于宿帐中,徐喷以烟,做青云白鹤观」。

除消夏之外,古代文人更重视赏夏,既然不能改变盛夏,那何不调整好心态去体会盛夏之美?

无论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是「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夏季的喜爱之情。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怕是今人也有所不及。

作者:王维钧(历史学经济学科普作者)水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