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蜗牛你不要采!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审核专家:李维阳

知名科普作家

来源丨微博

夏天,正是多雨的季节。入夏后,我国南方的许多公园、小区中,频繁地出现一种拳头大小的蜗牛,看起来“萌萌哒”,甚至不少人都产生了把它们带回家做宠物的想法,而吃货们则更关心另一个问题:这些蜗牛能吃吗?

对此,各地疾控部门紧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它们人畜无害的样子迷惑,如果随意用手去抓,或者让它们在身上爬动,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

谈论蜗牛时,谈的到底是什么?

说起蜗牛,相信许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应该还有不少小伙伴像小编一样,把本土的小蜗牛带回家中饲养。

在北京科学中心采到的条华蜗牛,拍照后就把它放回去了

来源丨作者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常说的“蜗牛”一词在生物学上,并不严格地指代某一类生物,而是泛指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动物中一些生活在陆地和淡水环境的类群。在西方语境中,水生的螺类和和陆生的蜗牛都可以被叫做“snail”,而在汉语中的蜗牛则一般指腹足纲中的陆生种类。

蜗牛解剖图

来源丨百度百科

尽管在生物学上的亲缘关系可能并不算近,但是蜗牛们通常都有着相似的外形,整个躯体由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组成,躯体上覆有外形、大小不一的蜗牛壳。

‍2

蜗牛是如何爬上人类餐桌的?

说到食用蜗牛,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法式大餐。法国有许多享誉全球的美食,法式焗蜗牛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时至今日,许多人已经将蜗牛视为法国独有的美食。

庞贝古城中的食品店柜台

来源丨腾讯网

不过,把蜗牛作为美食端上餐桌,可不是法国的原创。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食用蜗牛了。在对庞贝古城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还在古城食品店用于储存食物的陶罐里发现了蜗牛的踪影。法式焗蜗牛

来源丨知乎

而法国人食用蜗牛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法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种植葡萄,为了消灭危害葡萄叶的蜗牛,人们开始捕获野生蜗牛,清洗烹饪后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改良烹饪方法,到了18世纪,食用蜗牛已经风靡法国,并在法国各地出现了多种流行吃法。

3

路边的蜗牛你不要碰!

别误会,我们今天可不是来做美食推荐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归非洲大蜗牛的正题。

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又名褐云玛瑙螺,属于腹足纲柄眼目玛瑙螺科非洲大蜗牛属动物,原产于非洲东部。与常见的螺旋状、偏扁平的蜗牛壳不同,非洲大蜗牛的壳末端较细,呈纺锤形,形状与水生的螺类相似,壳上还带有棕色或褐色的花纹。

非洲大蜗牛

来源丨维基

不过,说到与其他常见蜗牛的最大区别,还要数它的体型。成年非洲大蜗牛的体长平均可达8厘米,最大可达20厘米以上,寿命可长达9年,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蜗牛中的巨无霸了。

非洲大蜗牛需要不断补充水分才能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而持续的阳光直射也会导致脱水,因此非洲大蜗牛通常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保持着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所以,大家与“集体出行”的非洲大蜗牛相遇的时间,通常都是雨后的夜晚。

一张非常出名的非洲大蜗牛照片

来源丨网络

非洲大蜗牛个儿大、肉多,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人开始养殖非洲大蜗牛并食用,甚至有传言称,二战时期的美军曾将这种蜗牛作为储粮。至于非洲大蜗牛进入我国的历史,则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非洲大蜗牛作为食物被引进台湾进行养殖,其中一部分蜗牛逃至野外,开始繁殖并通过多种途径扩散至大陆地区。

非洲大蜗牛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而且食量惊人,一旦进入农田,就会给农作物带来极大的伤害。

不仅如此,非洲大蜗牛还是鼠肺虫(又名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这种寄生虫进入人体后极易引发脑膜炎,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损伤。早在1985年,就有台湾居民因为生吃非洲大蜗牛,导致一家5口死亡的新闻。

显微镜下的广州管圆线虫

来源丨长青网

除此之外,非洲大蜗牛还是多种病原体的携带者,在其黏液和粪便中也含有很多寄生虫和病菌。

因此,非洲大蜗牛成为了首批被我国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16种生物之一,相关部门也采取了机械、生物、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以期能够彻底消灭这些危险的入侵物种。

尽管作为美食界中重要的一员,蜗牛肉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蛋白质含量、极低的脂肪以及几乎为零的胆固醇成为了大受“吃货”追捧的优质食材,但这些生活在野外的非洲大蜗牛比起养殖的食用蜗牛,却更像是一个个隐藏着“生物武器”的小小炸弹。

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大家,如果有小伙伴想品尝一下蜗牛的美味,一定要选择产自正规养殖机构的蜗牛,经过科学的烹饪加工后食用。至于那些雨后出现的大蜗牛,我们还是尽量远离吧!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评论
🐲龙潭老鼠🐭
少师级
科普中国、普及科学。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