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该怎么过?代表委员热议“全民义务植树”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的当天,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代表没有在北京多作停留,而是立即赶回了450公里之外的淄博。

3月12日是植树节,他所在的林场要举办以“忠诚守护绿水青山,做大做强金山银山”为主题的植树节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场党员干部到附近的良庄营林区小宝山种植白皮松。在回程的车上,他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植树造林,事不宜迟!”

这不是孙建博一个人的态度。从北方“绿色屏障”黑龙江到南方“植物王国”云南省,从西部的水源涵养区甘肃到东部的森林资源大省山东,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多位当地的代表委员,得到的回答颇为一致:当植树造林的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2035年远景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对这一目标,代表委员们怎么看?“碳中和”远期规划下的植树造林事业,又该怎么干?当“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植树节悄然而至时,他们又有何打算?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瞄准24.1%目标:将“两山论”做好做实,何愁实现不了?

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兼有山川、塬梁、峁沟地貌,曾饱受干旱缺水却又降雨集中等造成的生态环境脆弱之苦。

这些,曾经让庆阳市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代表坐不住、睡不好。改变环境,首先从改变自身开始的。

马银萍说,我们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有机融合,把田间道路、灌排沟渠清理亮化等工程与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统筹规划,打造人民群众认可的、宜居的美丽乡村。

将思路落地,长久坚持下去,改变发生了。

现在的席沟圈村,绿树成荫,芬芳遍地,成了“小而美”的代名词。这次两会,她带来的一个数据可以作证:“十三五”期间,我们村新增植树造林面积达到了500亩。

从荒山秃岭的“要饭林场”,变成了森林覆盖率94.4%的“最美林场”,孙建博代表的经验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落地。

“实行‘一场两制’的创新发展模式,林场保生态,企业创效益,公园创品牌。”孙建博告诉记者,一方面,原山林场的首要工作是做好生态资源保护,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林区内实现24年零火警,实现有虫有病不成灾;另一方面,我们将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森林,又推动绿景、美景走出林场、走向城市,打造了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文化等产业。

在原山农场,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无论是马银萍代表还是孙建博代表都认为,将“两山论”做好做实,这个目标何愁实现不了?

布局未来5年:推动全民义务植树,需要创新手段,更需持之以恒

不得不说,在植绿增绿上,云南底子太好。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植物王国”“天然花园”名不虚传。这一切,是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委员的自豪。

不过,即使森林覆盖达到了达65.04%,云南人仍不满足。他们把每年6月定为“植树月”,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公益性、义务性和全民性在全省城乡蓬勃展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植树方式之外,他们别出心裁地推广“互联网+义务植树”的义务植树模式。近五年来,近2万人次通过“互联网”方式积极参与义务植树。

在植树造林上,云南做得不错,而相隔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也不差。

作为林业大省,黑龙江的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而天然林业资源构成了其森林资源的主体,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及完达山都是典型代表。

正因为资源丰富,干劲十足,黑龙江省人大农业林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金会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有了十足的信心。

“3月12日,我们迎来了十四五开局的第一个植树节。”王金会代表说,我们以此为新起点,深入践行“两山论”,持之以恒加大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力度,一年接着一年干,把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得更加坚固,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让绿水青山为人民创造更多财富。

而这句话,也道出了其他代表委员的心声。

植树更要“植”观念

寇勇

“孟春山水唤新翠,正是植树好时节”。明天是我国第43个植树节,与往年一样,各地各部门都在开展热热闹闹的植树活动。人们相携而出,挥锄执锹,种下一棵棵树苗,为城乡添上一抹绿色,为家园植入一份美好。

就植树本身而言,种下一棵树,大自然就可以收获一丛绿。数据显示,一棵树平均一天能吸收15公斤二氧化碳,一公顷森林一天所造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此外森林的种种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对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善待一棵树,就是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近些年来,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已上升为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重要国家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绿色发展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产业绿色转型特别是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面大旗,也是一盘“大棋”。如果说,植树节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人们绿化祖国、保护环境,那么在一脉相承的新时代,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活动不仅要在形式和内容上脚踏实地,更应在观念的植入上有所提升和创新。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和“十四五”的开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逐步进入到乡村振兴的“大考”行列。一张好的答卷,展示的是浓墨重彩的美丽乡村“三农”新风貌,反之则有可能落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窠臼。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外延主要体现在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重要的是在保护生态基础上的产业振兴。因此,如何立足乡村自然禀赋和顺应资源、人文本色,寻求产业优势和致富途径,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令人欣喜的是,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里,我国许多地区在乡村振兴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和经验,如安吉模式、婺源模式、柞水模式等等,这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生态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乡村振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蓝图亮眼。尽管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历史欠账所造成的现实,以及我国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秉持敬畏之心,自觉自愿地遵循天、地、人的和谐共处。

大自然演化规律告诉我们,久久为功才能沧海桑田。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绿色发展面临着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如一棵树不过是生态系统中的小小一员,我们不妨把植树节视为一次征战的号角,挽起袖子来,把这一天的行动力,化作一次次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创新实践。

◎ 杜英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赵汉斌 李丽云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黄磊(实习)

审核: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

评论
海浪乡陈云萍
贡士级
已经阅读
2024-03-13
祝洪杰
学士级
已读
2024-03-13
飞马腾空
太傅级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