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北京麋鹿苑绿头鸭“斩首”案调查报告出炉,凶手竟然是“它”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近日,一只绿头鸭在北京麋鹿苑惨遭“斩首”。这起 “无头案”是人为的还是其他动物捕食的结果?真凶会是谁?

撰文/记者 赵玲 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采访专家:

郭 耕(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

李 强(自然之友野鸟会会长)

张劲硕(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1月18日,在大兴区麋鹿苑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郭耕在例行巡视时发现了一只被“斩首”的绿头鸭。这起惨烈的“无头案”立即引发关注,究竟是人为的还是其他动物捕食的结果?真凶会是谁?案发过程是怎样的?这起案件对于研究野生动物生态链的现状有什么价值?

案情回溯

“那是1月18日,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周的周一。”“报案人”郭耕对于案发当天的时间记忆犹新,“在麋鹿苑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巡苑的习惯。那天当我去到麋鹿苑西南方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观鸟台的高台上有一团羽毛状异物,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具雌性绿头鸭的死尸,无头,且内脏被掏空。”

▲绿头鸭遭“斩首”(供图/郭耕)

出于防疫的要求,郭耕并没有触碰尸体,只是从不同角度拍了照,并立刻以图文形式发到麋鹿苑工作群,留言“南部观鸟台,一起无头案,雌性绿头鸭,被斩首,凶手是谁?”一时间,群里有关“凶手”的猜测此起彼伏。

生态研究室程志斌首先提出猜测:“可能是黄鼠狼干的。”但郭耕在心里打了个问号:“黄鼠狼确实常在那一带出没,但它如何能把一只如此硕大的鸭子举上高台?而且也没有必要。”眼看大家各有猜测,却也只能定义为“存疑”,麋鹿苑白加德主任拍板了:“查监控!”

很快,众人在监控录像中看到了回放至当天早上6时59分的南观鸟台。“只见一只大鸟骤然降落到空空如也的观鸟台上,其爪下还携带着一只猎物,降落地点正是我见到鸭子的位置,就是它干的!”郭耕颇为激动,一下将黄鼠狼从“凶手”黑名单中排除了。

那么这只大鸟是谁呢?郭耕想着:“这只鸟是猛禽无疑了,它体型硕大,绝非这里常见的小猛禽红隼(音:sǔn),至于大的、随地可见的猛禽,应该就是普通鵟(音:kuáng)了!”本以为就此定案,然而同事洪士寓又提出了异议:“与其说是普通鵟,不如说大鵟,因为普通鵟体长55厘米,大鵟有70厘米。从这家伙拎着野鸭飞来的阵势看,个头儿小不了!”

(编者注:鵟是鹰科鵟属28种猛禽的通称,中国北方的鵟大致有4种:大鵟、鵟、毛脚鵟和棕尾鵟。)

当下,郭耕和洪士寓分别求助了观鸟圈猛禽识别高手张鹏和自然之友野鸟会会长李强,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两位高手异口同声答复:“雕鸮(音:xiāo)!”(猫头鹰的一种)

“真是专家一点通,令人顿开茅塞!回想它明亮且前视的双眸,分明是猫头鹰的特征啊。只是麋鹿苑几乎未见雕鸮露面,就不敢往它身上猜。”郭耕大为感慨。因为监控录像上显示是早上6时59分,所以他们的判断总在昼行性的猛禽身上打转,看来尽管天已初晓,思路还得转向夜行性猛禽上才行。

那么两位高手又是怎么能确定是雕鸮的呢?

李强说:“首先要看时间,早上6时59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因素。现在是冬天,这个点儿黑灯瞎火的,大的鹰科鸟类不会这么早出来觅食,一般是接近中午才会活跃起来。所以我判断是夜行性的猛禽,初步怀疑是猫头鹰。另外从外形的轮廓上看,它的眼睛都在一个平面上。再就是跟鸭子的大小对比,这在猫头鹰里面也是挺大的了。那么这几条线索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就是雕鸮。”

张鹏则分析称:“从翅形、斑纹、飞行和停落后的行为看都是个鸮,而且那时候天还没大亮,鵟干不了这活儿;再看大小,只能是雕鸮。”

黄鼠狼、红隼、普通鵟、大鵟接连被怀疑,又一一排除掉,最终水落石出,“杀手”定格在雕鸮。此事还有一个有趣的后续:监控录像显示,当天晚上18点天刚擦黑,这位“杀手”又降临观鸟台,吃了几口鸭肉,可能是觉得不够踏实,于是一爪抓住猎物飞走了!

▲当天晚上雕鸮又一次降临观鸟台(供图/郭耕)

“被害人”档案

虽然本案的“被害人”和“嫌疑犯”都行踪渺茫,所幸它们的基础信息不难搜集,下面就来登记一下双方的信息。

本案“被害人”是一只雌性绿头鸭。绿头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也是北京地区最常见的鸭类,在市内公园、市郊水库河流等处都能见到。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表的信息来看,它是家鸭的祖先,是大型鸭类动物,体长47~62厘米,体重大约1千克。

“绿头鸭”这个名字就不免让人猜测,这种鸭的头是绿色的吗?事实上,头颈呈绿色,就像戴了一顶“绿帽子”,确实是绿头鸭的最显著特征,但仅限于雄鸟。雌鸟的羽色则比较暗淡,在石头缝里很容易和背景融为一体。

▲绿头鸭雄鸟(图片来自网络)

▲绿头鸭雌鸟(图片来自网络)

据郭耕介绍,自然界中像绿头鸭这样雄雌差异较大的生物有很多。“雄性比雌性漂亮是大多数鸟类的特征,因为雄性有求偶的需求,且它们大多是一雄多雌的关系。像某些‘一夫一妻制’的鸟类,比如天鹅,雄雌就基本长得差不多,只在个头上有差别。”

绿头鸭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李强介绍道:“我们之前做鸟类调查的时候发现,北京的绿头鸭在冬天会寻找一些没有结冰的水面栖息,这也是地处北京南部的麋鹿苑在冬天有许多绿头鸭的原因。”

自然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中就有拍摄绿头鸭这一特性的镜头:片中有人希望给绿头鸭留一块可以觅食的水面,于是选择在冬日清晨凿冰。

▲绿头鸭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点有趣的冷知识:美国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绿头鸭具有控制大脑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状态的习性。换句话说,绿头鸭在睡眠中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迄今所发现的动物可对睡眠状态进行控制的首例证据。

科学家们指出,绿头鸭等鸟类所具备的半睡半醒习性,可帮助它们在危险的环境中逃脱其他动物的捕食。鉴于本案中的绿头鸭正是在夜间被捕食,似乎侧面证明了雕鸮的捕食能力真的很强。

“嫌疑人”档案

与以植物为主食的绿头鸭相比,本案“嫌疑人”雕鸮可以算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了。其实,雕鸮就是我们常说的猫头鹰的一种。猫头鹰是对鸮形目鸟类的统称,属于夜行类猛禽,这一目的鸟类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

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给出的信息来看,雕鸮体长约58~70公分,体重约1500~4500克,在我国分布的31种猫头鹰中,雕鸮是体型第二大者。

由于比它更大的毛腿鱼鸮分布在东北亚地区,因此雕鸮实际上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猫头鹰。它的叫声音似“hen-hu”,低沉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因此还得了个俗名叫“恨狐”。

▲雕鸮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猫头鹰(图片来自网络)

雕鸮是夜行猛禽,被称为“暗夜杀手”,有着出色的夜行能力,而且飞行时悄然无声,在夜晚捕猎极具优势。它们的活动高峰期为晨昏和傍晚,主要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定位和捕捉猎物,主要食物是林地间活动的鼠类。

但是,鼠类也仅仅是在雕鸮食谱中所占比例较大罢了,因为体型上的巨大优势,雕鸮可选的食物范围其实非常非常广。曾有网友诙谐地从雕鸮的角度表示:“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食物。”如果有机会,山地生活的环颈雉、草兔、岩鸽、亚成年的赤狐,游禽如绿头鸭等,甚至一些中小型的猛禽如普通鵟、雀鹰、游隼和其他种类的猫头鹰都会被雕鸮捕杀成为盘中餐。

但是,雕鸮的数量并不算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郭耕解释说:“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个体一般都不会太多。‘林德曼定律’告诉我们,当生物量按照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因此居于食物终端的生命体不能太多。”

由于本身数量不多,又极擅长伪装,因此雕鸮很少被看到。李强平时对雕鸮这种明星鸟类极为关注,但是在20年观鸟的过程中,他也就看到过七八次。“有一次在青海看到了一家子雕鸮,当时两只小雕鸮已经初长成,一只成年雕鸮在不远处守护着它们,看上去非常温馨。”

惨案背后的思考

至此,麋鹿苑绿头鸭“斩首”案的案情和涉案人员的信息都已经很清晰了。那么,对于这起捕食事件,专家们又会做出怎样的点评?他们对于北京野生动物的生态圈又有着什么样的思考呢?

李强认为:“这次捕食事件就是一个生物学行为,而且是个例,偶然性很大,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我们对北京的生态圈和生态环境下更多的结论。从这次事件中只能看出来,第一这是一只健康的雕鸮,且拥有不俗的捕食能力,能够捕食到绿头鸭这种稍微大一点的游禽。第二北京现在绿头鸭的数量很多,自然而然就会吸引来食物链上层的捕食者,雕鸮捕食的是野生的绿头鸭而非家鸭,说明这是一个正常的生态链。”

郭耕则进一步分析道:“野生动物生存需要有足够的吃的和喝的,还需要有隐蔽地来躲避天敌和繁殖。绿头鸭的数量再多也只能保证雕鸮的食物供应,但并没有足够的荒野地供其隐蔽,这样的栖息地环境对于雕鸮来说并不乐观。”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更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鼠类和野兔是雕鸮重要的食物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北京市区灭鼠行动做得比较彻底,导致城市中鼠类的种群减少了许多。虽然雕鸮还可以转而捕食别的动物,比如绿头鸭,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也是为了适应北京的生活而做出了妥协。”

不过同时他也认为,动物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像雕鸮这样的捕食者更是食谱广阔,只要减少人类的干预,野生动物之间是可以自行发展出健康的生态链关系的。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麋鹿苑绿头鸭“斩首”一案的调查报告。科学探究不仅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为了保护自然食物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抗变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北京麋鹿苑绿头鸭“斩首”案调查报告出炉,凶手是“它”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评论
科普633c2bb156eb9
进士级
已阅
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