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朱棣 | 做抗癌新药开发的开拓者

科学中国人
原创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官方账号
收藏

2023年年末,又一届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落下帷幕,会议上备受瞩目的2023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也有所归属。作为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无论此奖花落谁家,都是对其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次极大肯定。凭借“肝癌免疫治疗新策略”这一成果,朱棣连同其身后团队喜获这一奖项的二等奖。众人看到的是聚光灯和掌声,但少有人看到背后的“荆棘丛”。

▲朱棣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极高,亟待攻克。但目前,晚期免疫治疗耐药的病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及有效预测肝癌免疫检查点治疗响应的生物标志物。”朱棣谈到聚焦于此课题的原因时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每位医学研究者心中拥有共同的“济世之愿”。具体到此次的获奖项目中,朱棣联合团队通过“老药新用”,创新性地克服了肝癌免疫治疗耐受这一问题,即将干扰素和抗PD-1抗体进行组合,可导致肿瘤微环境的重新编程,使T细胞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更为重要的是,近日这一成果转化已经进入临床,在上海中山医院15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IFNα和PD-1抗体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0.0%,疾病控制率(DCR)达80.0%。与此同时,朱棣团队也聚焦肝癌频繁突变的Wnt信号通路,提出了癌症免疫治疗的崭新策略,继续开发更多的创新疗法。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今日的朱棣已实现在5年内连续发表24篇《科学引文索引》(SCI)通讯作者论文,聚焦胃肠道肿瘤频繁突变并影响免疫治疗耐药的Wnt信号通路,他不仅发现了其中的关键共转录因子BCL9在免疫学中的重要功能,且相关的多肽抑制剂已经转化进入临床;另外还有2个候选化合物药物分子正处于临床前实验阶段、2项复旦发明专利已完成企业转化、2项成果转化入临床试验后显示了良好的初步疗效(客观缓解率ORR:40%)……但这些都并非一时之功。自2004年加入刘新垣院士组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以来,在这条抗癌药物开发的道路上,朱棣已经走了20年之久。

20年若雪素心,朱棣先后受邀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 2017)年会分论坛和世界药理学大会(WCP 2023)作分论坛报告,并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东富龙”生物工程优秀青年科学家及第35届优秀发明选拔赛铜奖等殊荣。更令他深感欣慰的是,自己的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临床,展示出造福病人的潜力,如EpCAM CAR-T转化成果成功递交新药临床试验审批(IND)申请,他与合作者共同开发的干扰素+PD-1抗体创新联用疗法也已成功推广至十多家临床机构。此外,他还见证了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将干扰素α作为肝细胞癌的辅助治疗纳入证据等级1。

朱棣很高兴看到团队研究成果能有潜力造福更多病人,他对于科研的态度也始终如一。在朱棣眼中,药理学始终是一门重要的融合学科,是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桥梁,因此他始终为自己能够踏入此行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奔走而感到满足。

近年来,复旦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中名列前1‰,并且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球高校排名中居第5位。

“无数学者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专注地探讨着基础到临床的距离,而这有时很远,有时只隔一层窗户纸。”那么,究竟要如何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在当下便成了朱棣乃至同行医学研究者的着力与关注点。在此情况下,转化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即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推进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转化,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幸运的是,我国在这一层面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在朱棣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难以找到如此快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因此深受鼓舞的同时,他也被激发出更多的研究动力,“我希望能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为此我愿当开拓者,承担再多次失败也在所不惜”。

评论
璇儿–Tudou
举人级
Pioneer 👍👍👍👍👍
2024-04-24
高峰-山高人为峰
举人级
药品创新效果好,保护群众身体好。
2024-04-24
科普5d5e3d32c6927
少傅级
更多科研成果落地,为病人解困。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