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中的各种“姜”

河北医大二院康复
原创
脑血管病康复,运动损伤康复,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管理。
收藏

“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也是药用价值很高的常用药物。生姜,干姜,炮姜,姜炭,姜皮,煨姜,高良姜均是常用的中药材,虽然都是姜,但是药理作用却存在很大差别,下面来系统地介绍几下他们的作用和差异。

生姜:味辛,微温。功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

历代本草文献都对其进行的描述:

(1)《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止呕、疗外感风寒,与今天大致相同。

(2)《本草求真》“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此药行阳而散气。”

(3)《本草思辨录》“纯乎辛散。”这是对其药性的概括总结。

(4)《长沙药解》“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宜于补益营卫之品加生姜以播宣之,则流利无阻。炙甘草、新加汤、当归四逆汤皆用之,以温行经络之瘀涩也。”在前代的基础,功效评述更为细化。

(5)《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的时代干姜、生姜功效并未明确区分。

(6)《本经疏证》“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故干姜得秋气多,功兼收敛。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

干姜:味辛,性热。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疗中寒腹痛,亡阳厥逆,脉微欲绝,寒饮咳喘等症。

历代本草文献的记载:

(1)《名医别录》“大热,无毒。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主治范围较后世略广。

(2)《本草思辨录》“色黄白而气味辛温,体质坚结,为温中土之专药,理中汤用之”“干姜温脾而上及肺,以治肺咳而下连脾,正为相当。如小青龙汤以干姜治寒咳而用至三两,微利亦不去干姜是也。” 强调其温中的功能。

(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9] “干姜气味俱浓,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这一对干姜作用部位的描述,他书未见。

(4)《本草求真》[13] “其味本辛。炮制则苦。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5)《长沙药解》[6] “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

生姜大家比较好理解,即为成熟干燥的仔姜,关于干姜则有不同说法,一说为生姜烤干后即为干姜,另一说法为《本经疏证》中“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就是孕育仔姜的老姜根干燥后所得,故干姜得秋气多,功兼收敛。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考证历代医家用药及描述,第二个说法似乎更为贴切。

干姜温中散寒以复升降之常。生姜入肺和脾胃,走而不守,发汗解表,助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有水气湿邪,血痹,解毒半夏,南星,鱼蟹者而必用之。

对于干姜还“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守而不走,专辅佐附子回阳通心脉之力,温中散寒,祛脾胃之寒,又燥脾胃之湿,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有心脾肾阳虚兼寒湿,血虚者必用之。

煨姜:味辛,性温。和中止呕。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用纸包煨,或纸包后置炉火旁烘煨。煨姜是生姜切片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至姜外表焦黄色。生姜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阳之气,散郁结之气,和中止呕而不燥热,能固护脾胃,脾胃不和,寒湿腹痛者必用之。

历代本草文献的记载大致相同。煨姜不燥不散,温中和脾胃止呕,与大枣并用疗效倍增。

《本草从新》: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唯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老姜洗净,用湿粗草纸包,炭火内煨,令草纸纯焦,并姜外皮微焦,中心深黄色则透矣,切片。

《本经撮要》:味辛,入手少阴手足太阴阳明经,功专和营卫,不散不燥,与大枣并用,行脾胃之津液。

《本草分经》:辛温,和中止呕,不散不燥,与大枣并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本草害利》:辛温燥散未甚,止呕和中,温脾胃最平安。并枣用,宜煨姜。〔修治〕取生姜洗净,用粗纸包裹,浸湿入火灰中,煨熟切片入药。

炮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炮姜多以母姜造,市面上很多是干生姜。炮姜偏于温脾阳而助运化,以制水温,此辛苦大热,入脾胃,守中逐冷,产后虚寒,下元小腹虚冷和腹痛泄利,肺脾阳虚、脾不流血者必用之。

《本草分经》: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兼补心气,祛脏腑沉寒锢冷,去恶生新,能回脉绝无阳,又引血药入肝而生血退热,引以黑附则入肾祛寒湿。

《药性切用》:即干姜炮黑。辛苦大热,入脾胃而守中逐冷,救急回阳,为温中止血专药。产后虚冷需之,即设假热外浮,非炮姜导之不可。按∶二姜具战守不同,干姜辛热,逐里寒而表寒解;炮姜辛苦,除内寒而虚阳自回。但姜性辛热,孕妇均宜忌之。

姜炭:味苦;辛;涩;性温,归脾;肝;肾经,炒制黑炭,专入血分,故体内各脏虚寒出血都可以用之。功效温经止血;温脾止泻。主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阳虚泄泻。

《本草征要》:“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用三四分为向导而已。”

《本草备要》:“多用报阴耗气,孕妇忌之。”

《得配本草》:“孕妇服之令胎内消,气虚者服之伤元,阴虚内热多汗者禁用。”

姜皮:辛,凉。入牌、肺二经,行气消水。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散水和脾,尤善辛散脾胃及肌肤之水湿浮肿,与生姜发汗,干姜化水饮有所不同。

《本草纲目》:"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

《药品化义》:"勿大发散,有退虚热之功。"

《本草再新》:"和脾降肺,行水消肿,治膈噎胀满。"

《江苏植药志》:"外用于脓肿创伤,皮肤癣症。"

《医林纂要》:"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本草从新》:辛凉.和脾行水.治浮肿胀满.(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古方以姜茶治痢、热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

总结起来,姜皮走皮表、生姜切片走上肺,干姜走脾肾下腹,煨姜温中,碳姜温而止血走心,类木炭止血补心走心。

评论
科普达人精英
少师级
“姜”人尽皆知药食同源食材。经过中国传统医学方法“炮”制后,得到更为广泛的药物功能,为人类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有神奇的效果。
2024-02-26
科普达人精英
少师级
“姜”药食同源食材。经过各种方法“炮”制后的“姜”,可以用来治疗调整身体的痒疾,改善提高身体健康状况。
2024-02-26
用童心铸未来
学士级
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也是药用价值很高的常用药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
202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