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典范 ——王平洋先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原创
该账号用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开展科普传播
收藏

导语: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奋斗热情,在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科普部制作推出“电力之光”科学家精神系列有声微信,积极提升传播效能,通过回顾老一辈电力科学家生平事迹,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坚持守正创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王平洋先生曾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华北电力设计院、北京电力设计院和电力建设研究所总工程师等职,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兼职教授,是我国电力系统中最早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IEEE Fellow和IEEE的终生会员。2003年4月23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4岁。

王平洋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电力专家,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的开拓者及奠基人。

辞掉洋饭碗,投身建设抗日大后方

1909年6月5日,王平洋先生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教师家庭。1927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1931年9月毕业后供职于上海电力公司。

1936年12月,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王先生毅然辞去洋人办的上海电力公司的职务,受建设委员会之邀赴广州鲍国宝先生主持的广州电力管理处工作,从此一生全身心地投入中国自己的电力事业。

王先生到广州电力管理处任电务课课长时年仅28岁,担起了负责设计、建设全广州市电缆系统的重任,打破了以往建电厂、敷设电缆仰仗于洋人的传统做法,这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和所用设备全是“摸石子过河”摸索出来的,技术自己钻研探讨,设备自己设计制造,技术工人自己组织培养。

广州被日寇占领后,王先生与同事们一道辗转到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建设自流井电厂,任工务长。自流井至宜宾的输电线路,因无钢材而只能用木材和木杆构建杆塔,做跨越山谷的大跨越荷重试验。为了了解地势、地形和物资供应条件,王先生与鲍国宝等人翻越80公里山路,踏勘线路全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群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在鲍国宝先生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将这条全长75千米、电压为33千伏的井宜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创造了当时电压等级最高、线路最长的输电线路记录,为抗日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支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冒着危险护厂,积极迎接解放

1946年底,上海筹备江南电力局夭折后,王先生又随鲍国宝先生调派到冀北电力公司,任工程处处长和机电处处长。当时北平城内的电源全靠石景山发电厂和平津唐电网南苑变电所供电。1948年11月,解放军围困北平城,两处电源全在解放军控制之下,所以城外光明一片,城内除傅作义部有小发电机外其余漆黑一团,自来水也因无电而断流,只能靠手压机井排成“长龙”打水,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吃水和照明问题,鲍先生等人想方设法通过王平洋处长掌控的电网调度电话与石景山发电厂和南苑变电所联系,寻求供电。王平洋和蔡增杰随后以查线路为名,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避开岗哨,出城绕道去石景山电厂与军代表面谈,商讨供电和迎接解放军进北平城等事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冀北电力公司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冲出亚洲,走上世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刚兴起,我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还不知道电子计算机为何物时,王先生已经能说得一清二楚,并紧紧抓住这门新技术,将其引进我国电力系统。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我国民用部门第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161机,于1962年在电力系统诞生了。

随后,王先生不断宣传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描述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他将电子计算机在电力系统和电厂中的应用搞得有声有色。从离线应用到在线监控,从理论研究到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从汉字输入方案研究和中文处理到情报检索、信息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无不凝结着王先生的智慧和心血。

王先生对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将学会作为实现我国科技事业“冲出亚洲,走上世界”,施展抱负的平台,作为缩短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渠道。

热心学会工作,构建交流平台

1979年,他根据当时国际上科技发展形势,尤其是自动化、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情势,及时筹建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自动化与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并连任了4届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专委会工作搞得生气勃勃、有声有色,为在电力系统中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起了巨大的作用。王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每次学术会议时,总会在会上发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动向的追踪研究报告,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20世纪80年代,模糊数学和专家系统这两门新兴学科在世界上刚一露头,就被王先生抓住,并将其迅速引进电厂选址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应用领域。他不仅带领研究生做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而且还积极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以期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缩小我国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王先生的精心策划和积极组织下,1984年在北京科学会堂,我国首次举办了模糊数学国际学术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王先生不仅请来了国内外在模糊数学方面著名的专家学者,而且还将我国的论文作者事先请到北京,这次会议虽然是第一次在我国举办,但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也很有水平。会议上展示的我国众多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使国外的专家学者感到十分惊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对模糊数学的研究和应用,与王先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在我国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了先河,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986年王平洋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6年,王先生在北京香山又成功地组织召开了一次规模更大的电力系统及电厂自动化(IFAC)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国内外最著名的电力专家和学者。会议前他亲自做论文集的编辑和校对工作,亲自剪贴、复印和编辑出版了涵盖当时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集。从会议邀请专家到座谈交流到300余人大会的日程安排,事无巨细,均安排得井井有条。

年届耄耋的王先生,何来如此大的勇气和动力?王先生在给其儿子的信中写道:“‘文革’耽误的时间太多,要争分夺秒抢时间,想办法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多开些国际交流会,尽量缩短我们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王先生在带研究生时也时刻不忘追踪国际先进技术。他指导研究生所选的课题都是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研究领域,如模糊数学、专家系统、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智能技术等。

小中见大,平凡中透出不平凡

王先生的英语水平在电力系统中是众所周知的。为了工作,他学了好几种外语,有俄语、捷克语、德语、日语,还有法语等。

王先生在1980年9月调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担任总工程师后,经常出差,可是年逾古稀的他,返京一下火车或飞机并不是回家休息,总是直奔电科院上班。

1984年,王先生在思想汇报中写道:“我已年75,垂暮之年,还愿意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但时间已不多了。我这最后一段生命,必须做最有意义的安排。”

王平洋先生参加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答辩会

王先生1984年退休后实际上并未离开电科院,直到1997年88岁高龄时才被大家劝说离开了电科院。即使这样,他也未停止工作,只是将工作全部搬到了家中,在家中写文章、评审、咨询、审读英文稿子和指导研究生等。

王先生耄耋之年开始学习使用电子计算机,学习汉语拼音输入。由于他是南方人,汉语拼音拼不大准,他居然将《新华字典》背了下来。从此,写信、写材料、写文章等都是他自己熟练应用计算机完成的。

1992年,王先生提出义务为《电网技术》的英文摘要把关的愿望。从此,该刊的英文摘要经英文编辑加工后便由王先生进一步润饰。因此1996年全国科技期刊评比时,评委们对《电网技术》的英文摘要交口称赞。那年《电网技术》荣获电力部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后来王先生还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等杂志的英文把关。直到2003年3月31日,王先生病危住院前还在为这些刊物审阅英文稿,审改他亲自创办的《ELECTRICITY》。

1997年,王先生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反对,硬是自己掏路费,以探亲方式去德国参加了模糊数学国际会议。回国后他在信中写道:“这次会议把模糊技术扩展到神经网络和进化计算,形成‘智能技术’和‘智能计算’;乘德国和我国加强联系的东风,拟在这方面尽最后一把力,开拓一条联系的道路。”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王平洋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王先生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时英语讲得非常流利,脱口而出,且不出错,大家很钦佩。可是,所以有这样的发挥,与他的勤奋和在家的“彩排”是分不开的。他每次参加国际会议之前,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做各种准备工作,读英文发言稿五六遍,所以几天下来就是十几遍、几十遍。

1997年王平洋先生被国际电工电子协会评为终身会员

削梨也是王先生的一种绝活。他削梨快,削的皮薄,不断不掉而且宽窄一样,看上去仍像一只完整的梨。他自揭的秘诀是:削梨与做其他事情一样,只要投入、专心、细心,不要着急,多练,就一定会成功。

王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可他没有丝毫的架子,因此每次开会,在其周围总有一群年轻人,向他请教学问、探讨新技术或同他交流心得。

2000年9月王平洋先生获得IEEE千年奖的证书

结束语

在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大地时王先生走了,但他那温文尔雅的举止言谈,可亲可爱的音容笑貌,肩挎小药包、手提行旅箱,从不劳动别人、精干矍铄的形象,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豪语,言犹在耳,励人奋进。这一切,仍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真切。这是因为他那忠诚于我国电力事业,为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作出的卓越贡献,毫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坎上。

王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博大情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留给时代的丰功伟绩,区区小文,定挂一漏万,言不尽意,希冀王先生的精神和品格能得到传承和发扬。

(选自《百年电力 星光璀璨——中国电力科学家故事选编》,有删减。)

策划:伍晶晶

创作:闫文丽

评论
科普达人精英
少师级
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对人民的博大情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留给时代的丰功伟绩,永远是学习的榜样。
2024-02-27
平安是福wtx
大学士级
阅读
2024-02-26
李有根
少师级
已阅读
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