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观古今,团圆叙佳话:过年喝酒怎么喝?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平时忙碌的人们无论距离再远也要回家团圆,迎新接福。俗话说“无酒不成礼”,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小酌或畅饮。对中国人而言,酒不仅是饮品,酒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与饮酒相关的习俗更是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WX20240212-082930.png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1 不仅仅是酒,更是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

从古至今,酒似乎贯穿了历史与文明。在发掘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陶器,在当时,用青铜制作的饮酒器被归为礼器,印证着远古时期酒文化的辉煌。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经典著作,留下了写诗、作画、养生、宴会、践行的佳话,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更是耳熟能详。再到祭祀、婚丧嫁娶、送别、践行、聚会等也都会有酒的参与,无不奠定了酒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并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展示着礼仪之邦的独特魅力。

WX20240212-083223.png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古代人过年喝酒,可讲究得很。除夕饮酒的风俗,自西周就开始了。人们奉上美酒、佳肴,祈愿来年风调雨顺,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喝酒已蔚然成风。而“除夕守岁饮酒”的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

自唐宋之后,除夕夜有饮用“分岁酒”的说法。分岁酒又叫分岁饭,大年三十夜(除夕夜),全家团聚,摆上丰盛的菜肴,斟满美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分岁酒从古一直延续至今,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重视。

在汉魏时期还出现了“屠苏酒”。古时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据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由大黄、白术、桂枝等中药入酒泡制而成,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并认为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平常饮酒由长者开始,但饮屠苏酒时却正好相反,先从最小的少儿开始,年长者在最后,逐饮少许。直到清代这一习俗依然盛行。现在虽然已不再大规模流行此风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药酒的习惯依然存在,这也是酒文化与健康养生结合的明证。

WX20240212-083301.png

金瓯永固杯。清代自雍正帝起有一个重要的新年仪式——明窗开笔礼。皇帝要在养心殿明窗,亲燃蜡烛,然后把祛邪扶正的屠苏酒注入酒杯后,边心中默祷边饮酒,再用御笔在红纸上写下心中所愿的吉祥话,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02 白酒、红酒、黄酒、啤酒……酒也有这么多种!

从最古老的黄酒到现在的白酒,酒的口感与品质越来越好,我国众多名酒品牌的酿造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酿酒技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多样化的酒类产品。

(1)黄酒

黄酒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也是中国特产,酒精度数一般14%—20%vol,属于低度酿造酒。南方黄酒一般以糯米为原料,北方以黍米、栗、糯米为原料。我国黄酒有大三派系,一是以绍兴黄酒为代表的江浙流派,二是以客家米酒为代表的客家流派,三是孝感米酒为代表的湖北流派。黄酒除了含有乙醇以及小分子醛、酯外,还含有B族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营养较为丰富。只是黄酒属于古酒,酿造陈酿需要时间长,加上规模化生产不如白酒,所以普及度不如白酒高。

VCG211334099553.jpg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白酒

中国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其古老而独特的酿造技术是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和智慧结晶。白酒一般由高粱、玉米、小麦、大麦、大米、糯米等经发酵、蒸馏、储存、勾兑而成,酒度一般为30—65%vol,除了乙醇,还含有酸、酯、醛等种类众多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作为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影响着白酒的风味与品质,根据风味不同,可分为以茅台、郎酒、国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以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以及其他香型。在元代,人们已经开始用酒糟泥膜制作白酒,到了明清年代,酿酒技术逐步完善,开始出现各种地方性特色白酒。在蒸馏技术出现之前,古酒的度数一般较低,这也是古代人大碗喝酒的原因所在。

(3)葡萄酒

葡萄酒酿造历史较为悠久,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是葡萄酒的发源地,后传入希腊、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现如今,法国等国的葡萄酒已闻名世界。据文献记载,从西汉开始葡萄酒种植、酿造技术引入我国,两汉时期,葡萄酒已成为达官贵人的上等珍品佳酿,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时在山东烟台建立了第一个新型葡萄酒厂“张裕”,这也是我国近代葡萄酒工业的先驱。

WX20240212-083618.png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葡萄酒口感丰富,含有种类繁多的风味物质,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素,以及酚类、黄酮类等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类较为健康的酒类饮品。

一部酒文化演变史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而发展,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不断追求卓越以及中国人勤劳善良的精神品质。

03 喝酒养生?越喝越能喝?这些误区是真忽悠人!

春节不仅是家人团圆,也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好时机,尽管大家都知道过量饮酒不利于健康,可禁不住劝酒及抱有侥幸心理的可大有有人在,如果你在酒桌上听到这些话,可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误区一:喝点红酒,助眠还养颜?

实际上,无论什么酒,无论是少量多次还是长期大量饮酒,只要进入体内的酒精达到一定的量,就有可能增加身体健康损害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酒精列为1类致癌物,建议成年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为25克,相当于1两50度的白酒,或750毫升的啤酒,或250毫升的红酒。偶尔超过推荐量问题不大,如经常过量,会对肝肾等造成损害。

误区二:吃肉打底,不容易醉?

喝酒前吃肥腻食物,确实可延缓身体的酒精吸收速度,但并不能减少酒精的吸收量,只会延迟醉,不会不易醉。由于酒精反应延迟,还容易让人多喝,增加酒精中毒的风险。

空腹饮酒确实容易损伤胃肠道,可在饮酒前吃一些主食,如杂粮粥、蒸山药、芋头、红薯、玉米等健康食材,可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另外,碳水化合物可协助肝脏解毒,在喝酒前吃一些主食可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帮助肝脏的酒精代谢。

因此,少饮酒才是健康的保护神。中国人有“干杯”的习俗,聚餐饮酒时不妨把大杯换小杯,既可体验“干杯”带来的惬意,又不容易喝多。

VCG211468932576.jpg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误区三:喝酒脸红的人更能喝?

“喝酒脸红的人不易醉”,这句话常成为酒桌上劝酒的理由。而实际上,喝酒后脸红与酒量并无关系。

酒中的乙醇进入人体后,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再被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的人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乙醛不能很好地代谢,会导致血液内乙醛含量升高,进而使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还有可能会引起心跳加速等症状。也就是说,喝酒是否会脸红,其实是天生的,与酒量多少并无关。因此,喝酒上脸的人更不适合饮酒,更容易对健康造成伤害。

误区四:酒后喝浓茶可醒酒?

浓茶里泡出来的是茶碱,是一种生物碱,确实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帮助人恢复意识清醒,但不能降低血液里的酒精浓度。相反,浓茶与酒精都会刺激胃黏膜,从而损伤胃肠道。浓茶中的茶碱会产生利尿作用,会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对肾脏产生刺激,造成损害。建议酒后多喝淡茶水或纯水加快酒精的代谢。

“酒”对于过年必不可少,就像“年”对于国人不可或缺。愿大家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同时,理性饮酒、适度饮酒,就是对于这个节日最大的尊重

作者:王国义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评论
明珠13-232
进士级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平时忙碌的人们无论距离再远也要回家团圆,迎新接福。
2024-02-12
雷发林
太傅级
愿大家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同时,理性饮酒、适度饮酒,就是对于这个节日最大的尊重。
2024-02-12
科普3Ja6EY
太师级
酒可助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我想说的还是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能逞强啊,尤其是切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202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