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邛崃山:一山南北亘,秘境熊猫乡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官方科普账号,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
收藏

邛崃山

本名邛山

邛人自蜀入

度此山甚险难

南人毒之

故名邛崃

——《华阳国志》

01 引子

在横断山区的六江流域

有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是岷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

也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

地理与农业界限

这就是邛崃山脉

国宝大熊猫的故乡

(邛崃山脉的分布 来源:星球研究所)

02 巍巍邛崃,熊猫故乡

邛崃山脉

指的是四川盆地都江堰市

至天全县一线以西山地的总称

从若尔盖大草原起

向南延伸有鹧鸪山、四姑娘山、巴朗山

夹金山、二郎山

南北绵延250公里

冰川密布

山峰险峻

像一面展开的巨大屏风

刻画出一个又一个自然奇迹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

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二郎山位于雅安天全县

是从成都平原

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

这片联系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咽喉之地

自古就是重要的“军道”、“商道”

千里川藏线

天堑二郎山

川藏公路和二郎山隧道

打通了这道生命路

从此天堑变通途

(二郎山隧道 来源:网络)

“夹金山,夹金山

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

二郎山东北边的夹金山

是雅安通往四姑娘山

的必经之路

200多年前

清朝十万大军翻越夹金山

平定“金川之乱”

80多年前

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

从此逐渐开启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是诗歌,是远方

是藏地最美的四姑娘”

四姑娘山位于夹金山北

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和大姑娘山

从北到南一字排开

仿佛一卷巨大的雪山画卷

山势陡峭

现代冰川发育

“蜀山之后”幺妹峰海拔6250米

是邛崃山脉最高峰

与位于大雪山脉的贡嘎

遥遥相望

(来源:四姑娘山官方网站)

(来源:四姑娘山官方网站)

“巍巍邛崃,皎皎雪峰

川西秘境,熊猫故乡”

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陲边缘的邛崃山脉

随着造山运动隆起

构成了大地高耸的骨架

暴露于雪线之上

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雪山

耿达河、青衣江等河流经过的山麓

河谷沿着断裂发育

花岗岩、玄武岩等坚硬岩石

在河流的深切下

形成了陡峭的边坡

峡谷封闭

人烟稀少

保留着原生栖息环境

是古老孑遗动物天然的避难场所

(来源:网络)

(来源:四姑娘山官方网站)

来自东南面的季风

携带暖湿气流西进或北上

在这里会遭到南北向山体的阻碍

气流顺山势上爬

凝结成雨

形成“华西雨屏”

终年潮湿

云雾缭绕

是产茶的好地方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

蒙顶山茶便是产自这里

这样的地方

也适合竹类植物生长

和大熊猫的繁衍

这群黑白相间的大家伙

在邛崃山宝兴和卧龙最为突出

(来源:科学出版社)

(来源:宝兴县旅游局)

(来源:宝兴县旅游局)

03 邛崃大熊猫发现与血泪史

宝兴位于邛崃山的南端

取名自《礼记·中庸》的“宝藏兴焉”

春秋战国时期

就是青衣羌人的居住地

在千百年的时光里

羌人和熊猫相互陪伴

19世纪鸦片战争后

西方各国的传教士

开始来到中国传教

东方古国的神奇物种

对他们充满莫大的吸引力

1869年3月

法国神父戴维(A.David)

在邛崃山南麓的宝兴

发现了一张黑白熊皮

(戴维 A.David 来源:网络)

(戴维发现的熊猫皮 来源:《大熊猫传奇》 科学出版社)

戴维认为

这将是动物里了不起的新物种

遂将其发现发表在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新闻简报

并命名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

戴维的发现引起了西方动物界

对大熊猫的广泛关注

自此之后

以考察、探险、传教等诸多名义

来到川西地区

收集、猎杀大熊猫

(巴黎自然博物馆的熊猫“模式标本” 来源:《四川省志•大熊猫志》)

(科学家根据戴维神父带回的标本绘制的大熊猫图 来源:网络)

1916年

德国人韦歌尔德(Weigold)

在汶川捕获了一只熊猫幼体

不久便夭折

后来再次获得几只熊猫的头骨和皮张

现存于柏林博物馆

(韦歌尔德获得的熊猫皮 来源:网络)

1 9 3 4年

美国的谢尔登(Sheldon)

猎杀了一只老年雌体大熊猫

标本现存于纽约博物馆

40年后他根据当年的记录

撰写了《大熊猫野外栖息地》

(谢尔登夫妇 来源:《大熊猫传奇》 科学出版社)

(谢尔登猎杀的熊猫 来源:《大熊猫传奇》 科学出版社)

1 93 6年

美国人露丝•哈克尼斯(Ruth Harkness)

在邛崃山东麓获得了

一只6.4公斤的雄幼体

取名苏琳

(露丝与苏琳 来源:《大熊猫传奇》 科学出版社)

1936-1938年

号称“熊猫王”的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

(Tamgier Smith)

先后捕捉了12只大熊猫

在带回英国时

其中一只死于海运途中

一只在英国仅仅存活17天

其余几只

也多被卖掉或者展出

……

(丹吉尔•史密斯与大熊猫 来源:《大熊猫传奇》 科学出版社)可以说近代熊猫大发现

是伴随着屠杀的血泪史

对邛崃山熊猫种群结构和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除了人祸

天灾也是大熊猫的杀手

竹子是高大乔木状的草类植物

地下根茎发育

常成片出现

我们看见的竹林

可能只是“一株”

所以竹子死亡

往往是成片出现

邛崃山海拔1900米以下

是低山河谷地带

山地背风处的林下

生长有拐棍竹、短锥玉山竹

在冬季大熊猫偶尔栖息于此

中部是大熊猫春秋采食竹笋

和冬季的栖息地

海拔2400米以上

是大熊猫夏季或秋季的栖居地

这座大山为熊猫的一年四季

提供生存的所有条件

1935年和1949年

邛崃山的冷箭竹与拐棍竹成片开花

开花后竹子大面积死亡

但当时交通闭塞

人类破坏小

科学家推测对大熊猫影响较小

(竹子开花 来源:网络)

1989年邛崃山的冷箭竹

再次大片开花

河谷地区人类活动频繁

同类竹资源破坏严重

再加上同时期岷山竹子也大量死亡

所以导致大熊猫严重的饥荒困境

野外死亡加上抢救无效死亡的大熊猫

多达140余只

(群众为大熊猫捐款 来源:《大熊猫志》)

再加上人活动干扰(破坏森林、开垦农田)

以及偷猎、盗猎严重

(仅宝兴县就捕捉了120多只)

天灾与人祸交织

造成了邛崃系大熊猫损失惨重

岷山和邛崃山

这两个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

也最终失去了联系

(野外死掉的大熊猫 来源:网络)

04 邛崃山里的大熊猫保卫战

20世纪60年代

国家发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指示

大熊猫被列为禁猎物种

一年以后四川省成立了4个

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区

包含了汶川的卧龙和二郎山的喇叭河

然而在这之前

中国科学家对野外大熊猫

始终未进行系统性研究

1974年世界上第一次大熊猫数量

全面普查在中国展开

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中国科学家的面前

当时45岁的胡锦矗

是南充师范学院(西华师大前身)的老师

被抽调来主持调查工作

这场调查从1974年持续到1977年

历时整整四年

行程9万公里

调查得出当时中国

野外大熊猫的数量为2000只左右

完成20多万字的

《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为后来轰轰烈烈

旷日持久的大熊猫保护运动

开创了先河

(胡锦矗 来源:网络)

1978年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南充师院合作

在那里搭设棚点

首次开展动植物生态科研工作

因棚建于5月1日

又有51级台阶

故取名为“五一棚”

几年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和中国政府合作搞大熊猫研究

成立“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派来的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

与胡锦矗共同开展工作

从川大刚刚毕业22岁的张和民

也参加了这次工作

五一棚海拔2520米

山下至棚需要攀爬两个多小时

生活物资全由人力背运

条件极其艰苦

科学家在茫茫林海中

设样方,查线路

雪地追踪,雨夜值班

在这里胡锦矗坚持了7年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

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

——《卧龙的大熊猫》

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全世界发行

(1983年胡锦矗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分析大熊猫的粪团 来源:新华社记者金勖琪)

80年代中后期

“大熊猫栖息地工程”开始启动

完善已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并增建其他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走廊带

将大熊猫保护区连成网络

(大熊猫走廊带 来源:网络 )

时间进入90年代后

卧龙饲养了一部分野外救助的大熊猫

以张和民为首的科学家

开始探索保卫大熊猫的另外一条道路

——大熊猫的人工繁育

1991年到1996年之间

卧龙大熊猫共繁育11胎16仔

成活率近70%

为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奠定基础

(张和民 来源: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针对大熊猫的野化放归

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2010年8月3日

大熊猫“淘淘”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

成为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诞生的熊猫宝宝

两年后这只雄性大熊猫

放归在青翠的竹林中

五年后被成功回捕

开启了大熊猫放归自然的成功开端

和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存活时间的新纪录

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

成为熊猫小朋友放归的自然学校

(麻醉后,等待检查的大熊猫“淘淘” 来源:网络)

野外保护、人工繁育

野化放归……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成一套

比较完善的大熊猫保护系统

截止到2014年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期间

邛崃山的大熊猫栖息地

达到6887平方千米

居全国第二

自然保护区8个

全国大熊猫数量

也从80年代的1114只

增加至1864只

邛崃山的大熊猫保卫战

初战告捷

05 结语

今时今日

川西地区熊猫的故事没有结束

邛崃山脉这座横贯南北的天险

这条川西高原的分界线

依然在为大熊猫这个已经存在

800万年的古老物种

提供最后的庇护之地

她早已不只是一个自然地理的名词

而是具有了更新的意义

大熊猫曾在这里经历的惨痛历史

归根结底还是人与熊猫的资源争夺战

如何平衡人类与大熊猫的生存、发展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野生动植物资源

从150年前到今天

我想我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来源:网络)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参考文献

蔡绪慎. 五一棚,揭开大熊猫生活奥秘的地方. 中国绿色时报, 1993-10-1(4).

胡锦矗. 2016. 大熊猫传奇.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胡锦矗. 1989. 大熊猫的研究历史与进展.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1):1-13.

胡锦矗. 1986. 邛崃山的大熊猫.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 (1): 21-28.

庞旸. 从“五一棚”开始的希望——访大熊猫专家胡锦矗. 中华读书报, 2011-06-08(07).

严旬. 2008.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概述. 中国林业, (22): 46-51.

杨雪.守护国宝的“国宝老人”胡锦矗:我与熊猫45年. 封面新闻, 2019-10-08.

曾其国, 彭培好, 罗凡, 等. 2010. 邛崃山脉优质茶与地质背景关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3(6): 1969-1975.

张文敬. 2008. 岷江-邛崃山脉-大渡河. 中国国家地理, (3): 32.

撰写:冯巧

审核:钟文希、柳堰龙、彭映

排版:冯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