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物“得病”也能去“医院”!除病也用“中西结合”治疗!

公众考古践行者
考古领队,考古科普倡导者,考古学打开了新知识的大门。
收藏

救治患病文物的医院

——文物保护实验室

文/李曼 刘文科

任何事物都无法逾越生老病死的轮回,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花开花落,就连看似没有生命的钢铁和石头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的氧化和风化,最后化为尘埃,这自然也包括了美轮美奂的文物。根据“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显示,目前我国3200余座国有博物馆中,有近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重度以上腐蚀的馆藏文物达230多万件,占被腐蚀文物的16.5%。文物疾病是困扰文物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铜器看似坚不可摧,但是在疾病的面前却显得非常的脆弱,例如,患有“粉状锈”疾病的青铜器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不但自毁,并且可以悄无声息地将—屋子的珍贵青铜器文物锈蚀成粉末。壁画等彩绘文物在出土时,颜色鲜艳,画面完整,但是不久就会起卷、脱落、霉菌、酥粉等等。例如霉菌,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就会将整个壁画全部腐蚀。而有些文物在出土时就已经支离破碎。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是人类的天性,而对于生命的珍惜便出现了医院与大夫,对于文化遗产的珍重便出现了文物医院和文物医生——文保实验室和文保科研工作者。在文物医院里,经过文物医生的检查,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图一)

图一 出土的器物修复的对比图(图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除病也需“中西结合”

文物保护技术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新科学,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一学科还很年轻,不管是在理论体系,还是在可操作的技术。这一学科借鉴当今其他学科完善的理论构架来建和丰富自身的科学体系,同时也积极的将其他科研地技术设备积极的应用于文物保护的实验室建设。这一点如同 100多年前医学引入科学实验室方法一样应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和技术。

面对以百万计的文物要等候“治病”,文物医院和文物大夫要正确的做好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就必须对文物造成文物腐蚀、糟朽、破损的原因有一个全面而详实的了解,造成文物患病的原因很多,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就需要文物医生对文物不但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而且也要通过“血液化验、X透视和CT”等现代的方法对文物进行全面的诊断和体检,从而查找出文物存在的各种疾病。

找出文物患病的原因之后,文物医生就必须采用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对文物进行辨证施治。众所周知,文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其除去历史性和价值型,很多都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面对这些孤品,文物医院不仅担负着文物疾病的治疗责任,而且还要需要保证的完美的完美性。中医讲究“标本兼治”的原则,而文物医院与文物大夫则要针对不同文物的不同修复需求,要本着保持原貌、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美学、功能复原等基本原则对文物疾病进行治疗。同时,文物在疾病治疗时,文物无法给予施治者一个完全有效的反馈。这就对文物医院和文物大夫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技术要求,不但要对文物疾病充分体检,而且还要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变化规律,寻求最佳的文物保护技术方法。只有运用“西医”的现代科技检测手段查找出疾病的根源和原理,结合传统的“中医”,保护修复工艺技术,针对不同文物的病害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案和工艺路线,才能使“患病”的文物得到完美的治疗。当然这一切,得视具体病例具体分析而定,切勿一概而论。

修复档案:文物病史资料

当需要治疗的文物进到文物医院之后,文物医生会建一份完整而详尽的“病历”资料,这就是的文物的修复档案。在这一份档案里,你可以查到文物的所有“病史”和“治疗”的情况和效果。在这份文物的病历中,要通过照片、文字,以及其他音像资料来完整的记录病史和疗效,要直观地呈现文物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情况。在修复的过程里,还要拍摄对比图,比如清洗过的部位和没有清洗过的部位之间的比照。通过这些病历的数据,有助于专家了解文物的“过往病史”,看它从前出现了哪些病害,怎么修复的。针对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时间尽量多的获取信息,对出土文物与埋藏环境相关情况的数据采集。

体检设备:文物医院的利器

患病的文物“入院”建档之后,便要开始体检,因为文物的特殊性,不可能采用有损伤性的“取样”或者“切片”等。只能通过一些科学的仪器对文物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从而发现文物所患的疾病和潜在的危险。在文物医院的体检仪器中有些设备重在查找病因,确定病症,有些则重点在研究文物构成,寻找合适的“血型”或者“相同的样本”,为文物的修复做好准备,进而完成文物的康复治疗。这些仪器往往会观察到人类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视野,获得更为广泛和有效的信息。这些体检的仪器形态万千,有些为人熟知,有些却素昧平生,却在文物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二 三维视频显微镜(图源:西安文保中心)

三维视频显微镜 对各类文物材料的立体形貌观察与记录。该仪器配备的光纤探头还可观察大件文物并测量数据。三维视频显微镜分析可以360°全方位、高分辨率的大景深和大工作距离观察样品各个侧面的实时动态图像,在拍摄显微照片的时候,可保证获得清晰明亮的显微图像,为病害分析和后期修复提供参考资料,在现场分析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图二)。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能够以较高的分辨率(3.5nm)和大景深清晰地显示粗糙样品的表面形貌,或断口表面微观形态,分析研究断裂的原因和机理。SEM在文物的研究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表征手段,对于微区形貌及微结构、甚至化学成分都可以达到无损便捷的测试(图三)。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种纺织面料被称为翎毛纱也叫羽纱,关于羽毛纱纤维的材料质地,从清代以来一直就留有疑问和争议。后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羽毛纱样品,对其材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一种是100%羊毛织物;另一种是经线为100%桑蚕丝与纬线100%羊毛的交织物。由此解决了历史上具有争议的“羽毛纱是否由鸟的羽毛编织而成”的悬疑问题。

图三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源:中国科技大学)

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实时成像检测系统),这一种检查设备比较好理解,在医院中做透视的原理一样,设备要求也基本一样,必须有铅房防辐射(图四)。其通过X射线在不破坏器物的情况下,能够观察到器物的内部结构和保存现状,也

图四 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图源:网络)

可探索部分器物的制作工艺、病害程度等情况,揭示文物的制作工艺特征、内部缺陷分布特征;可提取文物表面被覆盖或污染的文字、纹饰等信息;反映和记录文物修复前、后的内部详细情况;提供文物各种内部信息,作为鉴别真伪的参考依据;辅助了解文物内部病害的发展状况;寻找难以打开的组合和连接方式;帮助考古现场提取物的探测检查,指导清理方法;古代化石的探测分析。用X射线探伤仪,能发现文物上许多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器物内部的锈斑、比如表面的细小裂缝……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及时发现文物上存在的小问题,才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图五)。

图五,探伤对比照(西北大学)

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 用于文物材料的无损透射分析和元素的定量定性分析,文物质地和病害分析:可以进行多种文物材料的纤维观察和成份分析、判断矿料来源产地。可选择不同模式对各种材质文物进行无损检测,如合金模式可分析青铜器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土壤或矿物模式可分析陶瓷、壁画中的颜料成分及对考古现场进行环境勘测。

X射线衍射仪 对各类文物材料及腐蚀产物定性和定量分析、微区形貌图像成份分布图像等,如金属器锈蚀物、玉石器、壁画、彩绘、陶瓷器上的结晶物质。X射线衍射仪,可以分析出这些样本材料中的矿物组成信息。应用这些设备可以在文物修复前进行前期检测,并在修复后进行效果研究和评价。例如,要修复一件玉器,对于破损的位置,我们要用现代的玉石材料修复古代文物上的镶嵌部分,用X射线衍射仪设备就可以帮助分析这个材料是否与古代的相一致(图六)。如同医院通过检测找到与病人一致的血型和样品配对,从而完成文物的修复。而在这种配对中,常常会有一些惊人的发现,就像王丽琴等对汉阳陵陶俑颜料作分析时,发现阳陵彩绘陶俑使用的朱砂为人工制造,证明西汉景帝(第四代皇帝(157~141年))时已经出现人工制造的朱砂,这在化学工艺发展史上是一重大突破。

图六 X射线衍射仪(来源网络)

现在文物保护向着“现场、原位、无损”的方向发展。考古发掘现场成为及时有效保护出土文物的第一线,这时就需要“文物医院的救护车”——文物移动医院。移动医院的作用,就是第一时间对文物实施急救,以前,这个步骤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文物保护移动医院的出现则保证了在考古发掘现场就能完成一部分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移动车上整合了便携式无损分析仪器设备,有的光纤探头操作范围不受限对。这就对一些氧化较快和急需保护的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做到了有效的抢救。但是由于昂贵的价格,目前只有少数文博单位,配备了这样的设备,如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图七)。

图七 文物移动医院(图源: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上医治未病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观点,即好的大夫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同样,要做一名好的“文物医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抢救性修复上,也要重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对人体来说,定期检查身体,就是医学的预防科学。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主要是指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发生劣化方面转变。预防性保护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方向。监测中心日益增多,像故宫博物院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完善已经着手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监测系统——“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在防治馆藏文物病变方面达到未雨绸缪之效。

本文原刊于《大众考古》2014年8期。本次刊发略有修改。

评论
无限探索者
大学士级
文物医院,能为文物祛病延年、拯救生命。在文物医院里,经过文物医生的检查,文物修复师的精心治疗,大量国宝便可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
2023-12-28
科技助力我们的生活
少傅级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但文物也有生命周期,一旦保护不好,就会“生病”腐蚀或破损。当下,预防性保护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方向,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延续文物的生命提供了充分保障。
2023-12-28
坦 荡 荡
少傅级
任何事物都无法逾越生老病死的轮回,这自然也包括了美轮美奂的文物,通过科技手段现在文物保护向着“现场、原位、无损”的方向发展。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