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生物多样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

丽江师专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学校人文与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
收藏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
绩效自评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场馆名称 开放天数 接待观众量

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 260 750人次

互动式天文馆 260 1600人次

滇西北民族艺术传承基地 260 4068人次

合计 6418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1.2023年6月11日,受丽江市图书馆邀请参加2023年“天雨流芳”文化讲坛第47期开展“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科普讲座,通过网络向公众在线推送和线下,服务人数300人次。

2.2023年8月9日,科普基地为丽江市古城区民政局“乐童计划”儿童公益夏令营—植物科普课为20多位小朋友们开展了题为“如何认识一株植物”科普讲座。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

2023年5月以来,围绕“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的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5月11日,以《中国天文学会黄润乾奖》第六届评审会丽江行指导工作为契机,学校邀请评审会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光学仪器专家崔向群院士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李焱研究院分别开展了主题为《人类理解宇宙的工具——望远镜》和《探索地外文明与地外生命》的两场讲座,共有600余名师生聆听了难得的科普盛宴。5月16日,结合职业教育活动周安排,学校在生物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体验种植乐趣活动,学校领导和学生近1000人参与体验种植活动。5月21日,学校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丽江市科学技术局、丽江市科学技术协会、高连明专家工作站在丽江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莫新春博士、郑鹏副教授、寇灿副教授、周丽贞副教授、余成华老师组织2022级小学科学教育专业、2022级园艺技术专业等师生200人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野外实践,通过认识和采集高山植物标本,学习如何在野外进行植物标本采集、压制和修整等知识,通过老师们对野外植物形态特征描述来学习野外植物快速识别技术,进一步了解高山植物多样性。

2.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5月27日,学校莫新春博士和樊丹敏副教授获评“丽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5月29日,科普基地负责人莫新春博士应邀参加丽江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2023年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并作为2022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发表了演讲,其先进事迹获丽江热线推送报道。6月初,为培养青年学生和教师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实践的意识,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学校组织开展了第十二届学生科技节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500余名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并在随后的云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上,获得三等奖5项。

3.全国科普日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等21部门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丽江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参加云南省2023年全国科普日公民科学素质知识问答活动的通知》等精神和要求,2023年8月以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举办了系列活动。8月27日,学校邀请云南省安全健康教育中心杨君老师到校开展健康急救公益讲座,对师生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参与紧急救护将产生积极影响。9月11日,结合“探索科学世界,弘扬科学精神”科普边疆行活动契机,邀请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科大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研究员和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石志奇博士分别开展了主题为《科学教育的几个问题》和《声波——照亮地球深处的“明灯”》的两场讲座。9月17日—23日,2023年全国科普日期间,校园内悬挂科普宣传标语横幅,营造崇尚科技、热爱科技的氛围。学校全国人文与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活动。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现代展示手段,向学生生动展示了丽江高山植物的组成和多样性的特点,成为学生学习植物学的重要途径。呼吁学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美丽新中国的云南篇章。学校洪禅伟博士通过AR普及教育及安排VR技术深度体验,进一步变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激发学生创造力。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目前,科普基地全力打造《跟着老莫观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系列科普专辑。该合辑已更新至113集,以每周一集的速度持续更新。本合辑短视频通过中国绿发会渠道广泛投放于科普中国、微博、人民日报、百家号等新媒体平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反响。截止日前统计数据表明,百度APP视频客户端播放量已达5071万(113集);71个短视频已被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收录,总阅读量61万;42个短视频已被央视频平台收录,总阅读量为4425次;科普中国平台投放视频96部,总阅读量约为54472次,评论数约为280条;快手平台投放短视频43个,总阅读量为25462次;微博平台投放视频73个,总阅读量为43.8万次;小红书平台投放视频97个,总阅读量为6.3万次;绿微视投放视频39个,总阅读量为46365次;绿会微信视频号投放视频22个,总阅读量为8785次。截至12月4日数据统计,学习强国丽江学习平台已发92条,其中73条入选学习强国总平台,总播放量为8985964,点赞量为84628。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1.学校获立项的云南省2022年度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项目——“‘以体育人 助力强国’——乡村青少年课外体育公益培训志愿”服务队自2022年9月17日开始坚持每周六、周日上午9:30-11:30在丽江市古城区金山街道新民中村开展青少年体育篮球项目的培训,截止2023年5月20日,组织5名教师志愿者和20名学生志愿者,共开展活动60次,长期坚持参加篮球培训的青少年爱好者有20余人。每次培训课的内容主要围绕运球、传接球、投篮等篮球基本技术进行,同时配以身体素质训练、战术配合、游戏和比赛,训练内容多样,活动组织丰富。既提高了乡村青少年篮球爱好者的技战术水平,又发展了学生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自2022年11月14日至今,志愿服务队为古城区民族中学提供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共组织活动42次,时间是每周一、三、四16:40-17:30,运动项目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共5个班级同时进行,每次活动学生志愿者有10人,共有22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受益的中学生有220人。通过服务使学生掌握了篮球、足球等运动技能,增强了学生体质,有利于青少年强健体魄的塑造。同时,丰富了课余生活,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该项目的志愿者都是我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二学生,他们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扎实的运动专项技能,但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通过此次项目的志愿参与,他们提升了自己的训练指导能力和与学员的沟通交流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很好地将学校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现已成为社会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反应了我国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项目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服务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志愿服务意识,形成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正确价值观,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向我校优秀校友张桂梅老师学习,以优良的品德、专业的素质、过硬的能力,为祖国乡村的教育、体育事业贡献青春的力量。

2.学校获立项云南省2022年度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项目——“支援民族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志愿队在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实施中,精心选择项目实施地和设计项目服务内容,选定了丽江市古城区金山街道东元社区德为村和开南社区漾西完小(丽江徐霞客小学)作为帮扶点。项目团队通过遴选组织志愿者深入少数民族农村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帮扶,形成司法援助,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村组党群干群关系,践行张桂梅老师精神,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通过长期化的教育精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帮扶助力,形成了有特色的服务项目。该项目已经探索出一条具备可行性的路径,在人力能够保证的情况下,广泛发动志愿者,投入少量的经费可以调动师范生为农村家庭孩子提供家庭教育的辅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22年完成了2次专业培训。2023年开始,得到丽江市政协外联办的支持,每周为志愿者学生提供志愿者保险费,同时提供每周的午餐费。省社科联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车旅费的保障。2023年4月,组织了团队“优秀志愿者”评选,评选出30名优秀志愿者,公开表彰。同时,把支援民族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第二课堂”管理,在学生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极大地激励志愿者积极性,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并持续坚持。在宣传推广方面,丽江市古城区区委宣传部做了专题报道,丽江师专学校官方网站做了专题报道,并把该项目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的重要案例推广。2023年加大科学研究,《构建师范院校支援农村学生家庭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列入了云南省教育厅2022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22J1496),项目已经结题,研究论文《多源流模型结构思维下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发表于省教育厅主管刊物《云南教育》上,引发关注,产生了不错的社会影响,提升学校社科工作者服务群众的能力。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周边几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因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离异、农村父母亲文化水平不高等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不同程度出现问题。这些孩子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习都出现不少问题。项目通过家庭教育这条途径,在每周的周六、周日早上,提供家庭作业辅导、举办儿童故事会、儿童文学导读、提供心理辅导、组织小学生体育活动、组织小学生文艺活动、举办小学生硬笔软笔书法学习辅导、中国传统节日举办专题节日活动、进行普法宣传、宣讲国家政策、推广普通话使用、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各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所在地村组党建工作建设。2022年上半年主要在丽江市古城区金山街道的东元社区德为村开展工作。2022年下半年增开开南社区漾西完小(丽江徐霞客小学)服务点。在具体实施中,成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起点公益学生服务团组,目前注册的有176名同学,该机制也同时形成了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通过参与实际社会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项目实施以来,受到周边农村家庭父母亲的喜爱,确确实实做到了社科工作者为群众办实事,受援助的农村学生产生了积极地变化。我们追踪的部分学生中,心理认知、行为习惯上都有较大改善,并且在所在学校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行为有明显改善,甚至项目效果溢出到村组中,村民的生活行为和情感状态都被该项目影响:每次到村开展活动,老年人们会聚集到村公所附近谈天带娃,成为村里最热闹和有情感的现场。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迫切地解决了周边农村家庭学生父母在家庭作业辅导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成为周边中小学校外辅助学习的有效形式,适度减轻周边中小学教育压力,给孩子们更好成长助力。同时解决了周末农村家庭父母亲无法全身心照顾指导教育孩子的急迫问题,受到父母亲的认可和支持,在志愿者和农村家庭父母亲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农村家庭父母亲、广大村民与丽师、与当地村组、与金山街道之间,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明显改观,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可推广模式。该项目还有综合性的效果:一是和党员教育党史学习深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丽师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党史学习活动中“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二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实施地是多民族聚增居区,帮扶项目强化了学校周边村组家庭农村孩子们的爱国意识,激发爱因主义情怀,以史为鉴,体会党的发展,领略党的情怀,努力学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通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把学习张桂梅老师教育精神在具体工作中践行。项目把援助工作与教育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师范院校自身资源优势,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帮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把张桂梅老师的教育精神在具体的工作中实实在在的落实下去。四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精神,探索落实实施的具体路径。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项目团队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深度性的理论探索,系统深入研究一种特殊家庭教育途径,为相关部门、机构的决策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五是实施特殊司法援助,化解治理难题。由于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方面的因素,农村中部分家长因法律意识淡薄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违法,这些家庭中的村民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形成了“负面”的看法和心理的“抵制”,通过该项目实施,可以最短最快地融入这些家庭,拉近与村民的心理距离,实施司法援助,一定程度化解基层治理难题。项目团队正在对三年来的实践工作的总结,形成基层村党组织协助、家庭参与、志愿者帮扶的三位协同机制,改变农村家庭学生学习行为方式,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丽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划拨科普基地建设经费10万元。目前有专兼职人员20人,具体为:莫新春、高培仁、寇灿、曹斌、李江、黄仕辉、和永杰、洪禅伟、王飞、赵伟、和爱东、刘治中、胡光书、普荣、潘宏义、何丽梅、杨慧菊、余成华、杨金兰、王玲。

二、特色工作

依托基地所在地滇西北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科普基地着力打造《跟着老莫观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系列科普专辑。该合辑源于在建设中国绿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和成功申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生物多样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丽江市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在成功举办了420国际地球日和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科普活动之后萌发出了对于高山植物多样性科普宣传的理念。合辑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以边走边看的呈现方式介绍了高山植物类群、生境和特性,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普通大众普及植物学相关知识。合辑以:“自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探索地,五彩缤纷却又与人保持着距离,跟随生物学博士走进自然的国度,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导向,向观众充分展现高海拔地区植物多样性之美,也侧面反映了绿水青山的生态自然风貌。

三、问题不足

1.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科普教育资源短缺,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科普作品如短文、图文等,无法适应现代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需求。

第二、科普形式单一化,科普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板报或宣传画报来开展,基地对于现代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与结合仍存在分离现象。

第三、科普经费不足,学校对于科普工作专项科普经费不足,导致科普工作仍然停留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上,无法创新工作。

2.存在的不足

基地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机构和机制,在制度上和机构运行上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人文部分与生物多样性科普方面没有进行融合,特别是人文部分的科普工作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根据本基地的建设工作,希望全国科协能够开放全国科普基地专项基金项目的申请,扩大资助的范围,也请科普基地所在的省、市等相关部门拨付专项科普专项基金来加大基地的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