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罗布泊第二?厚植“绿色底蕴”的青海湖表示拒绝!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青海湖的名字叫做湖,却更像海,在藏语里,青海湖被称为“措温布”,意思就是“青色的海”。青海湖的湖岸线长360公里,面积超过4500平方公里,它是青藏高原第一大湖泊,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咸水湖。

青海湖被誉为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多样的湿地类型,为水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丰富多样的生境类型和景观多样性,为青藏高原上众多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吸引着它们在此生存、繁衍。青海湖是全球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每年约有60余万只水鸟在这里迁徙、停留、繁衍生息,种类达到97种。这里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汽循环通道,维系着青藏高原及我国西部大环境生态平衡。

资料图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拍摄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一角(无人机照片)

然而,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曾出现严重退化。青海湖裸鲤资源濒临枯竭,周边草地沙化退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濒临灭绝,湖水水位持续下降,水体面积持续缩小,外界一度担忧青海湖会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为此,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措施,让青海湖这颗高原“蓝宝石”再次焕发出鱼鸟翔集、碧水蓝天的生态美景。

在强化修复治理方面,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范围初步划定为1.16万平方公里,基本将青海湖等高原湖泊、河流、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黑颈鹤、大天鹅、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羽叶点地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丰富,使青藏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青海湖生态保护也实现高质量推进。

在健全监测体系方面,有关部门建立了“四固定、三统一”监测规范,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在青海湖景区建成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联合研究机构设置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初步搭建覆盖全流域“水、土、气、生”的科研监测数据平台和监测体系,为科学建设青海湖生态监测网络感知系统、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可研报告提供有力支撑。

在依法严格保护方面,有关部门开展青海湖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巡护、污水排查整治、垃圾清理整治、“绿盾”行动、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合力推动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如今的青海湖,自然资源实现“三增、三减、一不变”。

“三增”指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湿地保护率达69%,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青海湖水质优良率达100%;青海湖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旗舰物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均有所增加;“三减”指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一不变”指的是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保持不变。

资料图片: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游客在拍照

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厚植了我们的绿色底蕴,也塑造了我们的绿色未来。我们期待着这片蓝色的湖泊在我们的保护下,能够持续焕发繁荣与生机勃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审核专家:杨汝荣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厚植了我们的绿色底蕴。向着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前进,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奏响绿色发展的欢歌。
2023-12-02
尖刀情怀永远跟党走
大学士级
青海湖治理成果显著,达成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这也人好保护自然的成果,值得学习和推广!
2023-12-02
科普老兵闻向东
大学士级
我们期待着这片蓝色的湖泊在我们的保护下,能够持续焕发繁荣与生机勃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