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天寒多加衣!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它和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所以人们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祭拜逝者,寄去思念。

不同风俗,不同来历

有传说称寒衣节源于一个悲恸的爱情故事。相传在秦朝的某个十月初一,孟姜女带着棉衣,来找在修长城的夫君,得到的却是丈夫已故的噩耗。悲痛欲绝的她在长城脚下痛哭,以至于城坍墙圮,露出了累累白骨。而后,孟姜女将冬衣一一烧掉,寄托哀思。

为了纪念孟姜女的坚贞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后人形成了送寒衣给逝者的习俗。

而送寒衣的习俗,另有说更早可追溯到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七月、九月”即为夏历秋季。到了农历九月,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日益逼近的寒意,妇女开始缝制御寒的衣物,因此,九月又称“授衣月”,寒衣节,也叫授衣节。此时“寒衣”的内涵更多在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图虫创意-1575045106872090652.jpeg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至唐宋时期,在十月初一烧寒衣祭祀故人已成习俗。宋《东京梦华录》中云:“(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说明当时在十月初一这一天,给逝去的先人烧寒衣送温暖已相约成俗,同时,纸质寒衣的销售早已高度商品化。

也有说,寒衣节的习俗来源于朱元璋授衣的故事。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传承至今,寒衣节不仅作为传统祭祀节日,更是成为传达中国传统“孝道”,怀念祖先的日子。

图虫创意-918488222408900668.jpeg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孝亲报恩,倡导文明祭祀

在一些城市里,烧寒衣一般选择在十字路口旁,先用粉笔先在地上画一个圈,朝着家乡祖坟的方向留一个口子,然后把寒衣、包袱等堆在圈内焚烧,以保证将寒衣准确送达先人手中。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

其实,亡人能否收到不得而知,但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活着的人们,要永远对祖先心存一份敬意,对亲人怀有一份温情

但如今正值入冬,采用烧纸钱等传统方式进行祭扫活动,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发生安全事故。理性追思,文明祭扫,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移风易俗、遵守社会公德的体现。

我们提倡:

1、倡导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方式祭扫;

2、落实森林防火有关规定,禁止携带火种、火源进山;

3、遵守祭扫区域五严禁(严禁使用明火,严禁吸烟,严禁点燃香烛,严禁焚烧纸钱,严禁燃放鞭炮),严防祭扫引火情。

4、祭祀不采取街边烧纸的方式,如一定要烧纸,请用口深一些的铁桶,远离周边干枯落叶等可燃杂物,在桶内燃尽,并备好灭火用水。

寒衣节,让我们遥寄思念。愿诸位,今冬平安。

综合来源:新华网、新京报、中华遗产等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寒衣节是连接生者和亡者的一个纽带,表达了先民以人文秩序顺应自然秩序的态度。寒衣节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字符,更是一份牵挂和眷念。
2023-11-13
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街道民航社区
大学士级
寒衣节,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活着的人们,要永远对祖先心存一份敬意,对亲人怀有一份温情。
2023-11-13
科普员赵鹏
太傅级
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它和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所以人们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祭拜逝者,寄去思念。不同风俗,不同来历有传说称寒衣节源于一个悲恸的爱情故事。相传在秦朝的某个十月初一,孟姜女带着棉衣,来找在修长城的夫君,得到的却是丈夫已故的噩耗。悲痛欲绝的她在长城脚下痛哭,以至于城坍墙圮,露出了累累白骨。而后,孟姜女将冬衣一一烧掉,寄托哀思。
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