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犁海出征!新科考站什么样?多久能建成?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11月1日上午,在雄浑悠长的汽笛声中,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

这次南极科考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微信截图_20231101134049.png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国将在南极建新科考站

本次考察将重点实施3船(雪龙2、雪龙和天惠商船)、5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罗斯海、南极半岛邻近海域、普里兹湾海域)、5站(昆仑、中山、长城、泰山、罗斯海枢纽站)考察。

同时,本次考察最突出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该站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是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建立新科考站,将通过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陆地和海洋地质、鸟类等调查、观测监测,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

南极科考有多难?为何还要建新站?

神奇的南极大陆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极地科考工作者前去研究和工作,他们在南极洲建立了大量的科考站。但与此同时,漫长的黑夜、彻骨的低温、空寂的雪地、稀少的物种……南极令人生畏的不仅是严苛的自然环境,还有极端条件对人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

作为地球上最稀缺的自然空间之一,南极是解答诸多科学奥秘的“金钥匙”。极端环境中生态系统的演化独特神奇;深冰芯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宝贵样本;南极冰盖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环境……南极的科研价值无可替代,只有通过科研手段充分认识和了解南极,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南极环境。

201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图为中山站一角(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自1911年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100多年过去了,人类通过科学探测对南极有了深入认识,但这种认识依然有限。要想在极端环境中持续工作,科考站是科考队员最基本的支撑平台和后勤保障设施。我国现有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南极的西南极、东南极和冰盖中心,第五座科考站所在的罗斯海地区,是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优选路线,其湾顶距离南极点很近,能够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优化我国现有的科考布局,加速提升南极的科研水平。

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图为从直升机上俯瞰恩克斯堡岛上的中国罗斯海新站临时建筑。(新华社记者白国龙摄)

新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势必将成为我国科考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以及干谷、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内陆区域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将为了解上述区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撑。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近4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奔向最远的南方,在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上展开艰难而意义非凡的科学研究。期待这次科考任务,我国科学家取得新突破,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做出新贡献。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京报等

评论
龙🐲宇
学士级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近4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奔向最远的南方,在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上展开艰难而意义非凡的科学研究。期待这次科考任务,我国科学家取得新突破,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做出新贡献
2023-11-01
逢瑞
庶吉士级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2023-11-01
科普5cb53f2d04fa2
学士级
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