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如何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让农业带点儿“气候韧性”

光明三农
原创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官方账号
收藏

今年超强台风频频登陆,仅一个“杜苏芮”就掀起了国内十余个省份的强风暴雨,受灾损失严重,“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重灾领域。

“杜苏芮”影响下的黑龙江哈尔滨市 图片由王玉梅提供

据资料记载,中国是全球受气候变化相关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旱灾是对中国农业影响最大的灾害,其次是洪涝和风雹灾害。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将会更加频繁出现,引起气温和降水模式的改变还将继续,直接或间接造成粮食减产。

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季节性干旱可造成中国三大主粮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减产8%,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农业系统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尽管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但是过去五十年来愈演愈烈的气候危机使粮食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民的生计也受到严重威胁。

22个报告国因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总额。©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

如何抵御威胁?——发展气候韧性农业

气候韧性农业是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通过可持续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系统长期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方法,旨在提高对气候变化暴露度高、脆弱性强的农业生产系统的韧性,即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并且具备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减少农业“靠天吃饭”。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指出“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农业除了减排固碳,更要着力增强其适应性,提高应对各种不利气候条件的“韧性”。在现代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推动下,倡导发展生态化、绿色与可再生农业、可持续畜牧业、蓝色水产业、气候智能农业。这些基于自然的生产解决方案以及提升应对脆弱性、冲击和压力的韧性农业,将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展气候韧性农业是通过提升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和气候风险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二是适应气候变化并构建气候韧性;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为什么要发展气候韧性农业?

一方面,气候韧性农业有助于避免农业生产遭受减产损失,甚至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以非洲农业为例,干旱和高温一直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成功开发超百种玉米品种并在非洲推广。具有气候韧性的玉米品种在非洲的成功,为其他脆弱性较高的地区加强农业气候适应性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气候韧性农业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例如,在宁夏发展气候韧性农业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修复生态、节水灌溉等等,提升了宁夏地区农业应对干旱气候风险的韧性,同时结合产业发展措施,当地的种质作物从高耗水、低价值的粮食作物,向低耗水、高附加值的节水经济作物转变,实现了适应气候变化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总的来说,气候韧性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适应气候变化并增强气候韧性,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三方面途径,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气候韧性农业如何帮助农业生产系统适应气候变化?

首先,发展气候韧性农业可以缓解或避免气候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改善农作物品种及栽培和养殖管理措施是实现气候韧性农业的关键。通过调整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可以更好地适应极端气候事件。例如,培育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应对干旱、洪涝、高温和病虫害等问题;为防止草原退化,可以采取轮牧和季节性放牧措施。总之,需要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其次,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是实现气候韧性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例如,在干旱严重的地区进行大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和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缺水地区加强雨水集蓄和调水工程建设;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此外,建设农业气候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和机制、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等非工程性措施也是构建气候韧性农业的有效方法。这些措施可以共同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

农业机械化 图片作者提供

再次,发展气候韧性农业还可以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改善农业生态。比如说,在生态脆弱的农耕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覆盖度,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减少土壤侵蚀,同时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进一步蔓延。

最后,通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森林碳汇,我们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采用免耕、轮作、种植覆盖作物和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健康。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测算,农业减排到2030年潜力达到约每年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相当于目前人为排放总量的7%,可转化为数千亿美元的潜在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粮食生产和土地利用体系以减少排放和充当碳汇,实现巨大的经济效应。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指出,建设一个零饥饿、没有营养不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并非不可企及,横亘在现实与目标之间的也绝非天堑。在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大对气候韧性农业相关研究,从顶层设计角度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推动气候韧性农业在加强生产管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等方面的试点示范、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同时,各方也应携手为推动气候韧性农业发展而努力,保障中国人的饭碗永远端在中国人的手中。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科学性审核:王清印(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水产学会原理事长)

编辑:武玥彤

校对:韩承果(实习)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天津.诸葛
少师级
农业靠天吃饭自古使然,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不但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气候韧性农业项目发展更使农业增收创造了新的条件,“靠天吃饭”基本成为历史。
2023-10-12
高高雁
大学士级
我们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大对气候韧性农业相关研究,加强生产管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等方面的试点示范、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
2023-10-12
科普惠民
少师级
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农业的气候韧性,既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户生计和福利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