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蜱虫病”并不可怕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标本馆
2021年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收藏

什么是“蜱虫病”?

“蜱虫病”是指因蜱(又叫壁虱、草爬子)叮咬传播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头痛、肌肉痛、肢体抖动或行动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在皮肤表面出现出血点或瘀斑。

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等省份是“蜱虫病”高发地区,农民、牧民、有野外工作或者游玩经历的人群是该疾病的高危人群,患者往往有蜱虫暴露或叮咬史。当人直接接触被蜱虫叮咬并感染的家畜(牛、羊、狗和猫等)或“蜱虫病”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也有被感染的风险。

“蜱虫病”的元凶是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被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在2010年从患者血清样本中分离鉴定获得。至今为止,已有数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人传人”事件的报道,多发生于家庭聚集性传播,主要是由于亲属或医护人员未做好防护措施,直接接触第一例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体液等,或不慎接触了被患者的血液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之后未做充分的消毒处理导致了疾病传播。

尽管“人传人”事件可能导致小范围聚集性感染,但这种传播可防可控,大可不必谈之色变。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扩大传播人群范围;追溯患者是否有蜱叮咬史或动物接触史,理清传播链条,阻断传播源,是有效防控“蜱虫病”的重要手段。

蜱虫到底长啥样?

蜱虫种类很多,是体型相对较小的寄生虫,严格意义上来说蜱虫并不属于昆虫,而是叫节肢动物门下一种蛛形纲小动物(如蜘蛛和螨虫),大多数蜱虫是黑色、棕色或红棕色。

蜱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最喜欢藏身于树林、杂草、灌木丛、开阔的牧场、动物洞穴和家畜圈舍等温暖潮湿的地方。在春天,它们将卵产在有树木遮挡的阴凉潮湿的落叶上,秋天幼虫爬进低洼的植被中,等待宿主的来临。

如何避免被蜱虫叮咬?

防范措施很重要

蜱虫的叮咬往往容易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户外旅行踏青、丛林探索、野外露宿、接触蜱虫寄生的家禽或动物等。

1、户外出行前

**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情况:**目的地是否是蜱虫分布地区,是否是蜱虫高发季节,估计可能遇到的户外环境。我国的蜱虫种类繁多,分布也非常广泛,一般每年的春夏季节是蜱虫的活动频繁期。根据2019年我国学者的调查,国内已报道的蜱虫种类就有125种之多。

**提前做好个人防护:**最好穿紧口的长裤、长袖和长袜(如果可以,最好将长袜包裹住裤腿),尽可能的减少皮肤与外界植被的直接接触。

**购买正规驱虫剂:**按照产品说明书喷洒在衣物表面使用。

2、户外活动中

在野外遇到蜱虫,不要因为好奇,徒手去接触蜱虫。

3、户外活动后

**检查衣物或全身上是否有蜱虫:**蜱虫可能会通过衣服带入屋内。建议将衣服放入烘干机中高温烘干10分钟,以杀死衣服上的蜱虫。如果衣服潮湿,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如果衣服需要先洗涤,建议使用热水。冷水和中温水不会杀死蜱虫。在检查全身时尤其注意检查头发内部及周围,可以使用较密的梳子梳理头发,将附着在头发内部的蜱虫梳理出来,可要求他人协助。

**检查宠物:**蜱虫可能通过宠物带入室内,检查随行宠物的毛发和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可以使用较密的梳子梳理宠物的毛发,可将附着在毛发上的蜱虫梳理出来。

及时沐浴更衣:在回到室内2小时内沐浴已被证明可以降低莱姆病(蜱虫病的一种)的风险,并可能有效降低其他蜱传病毒的风险。而且沐浴有助于洗掉未附着的蜱虫,沐浴时也便于进行全身的蜱虫检查。

4、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牧民家中的牛羊会将野外的蜱虫携带到牧民牛羊圈或者家中,造成农村庭院中也会成为被蜱虫附着叮咬的危险地区。

建议:

1)定期给动物进行药浴除虫;

2)定期清扫院落中的落叶;

3)定期清理院落中高大的灌木丛和杂草;

4)动物活动场所和人类居住场所需要有明显的隔离,如:砾石路面或者水泥路面。

被蜱虫叮咬了怎么办?

正确的处理蜱虫叮咬对很关键,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

错误的处理方式:

1、有些土办法建议往蜱虫上涂抹凡士林,其效果不显著,蜱虫的呼吸率较低,甚至可以在水里活几天。

2、有些建议涂抹指甲油的,无效,反会刺激蜱虫唾液腺分泌,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的处理方式:

1、被蜱虫叮之后别乱拽!别乱拽!!别乱拽!!!重要的事情说3次。

一旦发现了叮在身上的蜱,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可以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将它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如果可能,拔下来的蜱不要扔掉,可以把它放进一个密封的塑料袋或者瓶子冻进冰箱。这样一旦日后不幸出现了蜱传病的症状,它会帮助医生更容易找到发病的原因。

2、尽早就医!

被蜱虫叮咬后30天内,需要进行密切的健康检测,蜱虫传播的疾病大都会有以下症状:发烧、头疼、疲劳、肌肉疼、肌肉酸痛、关节疼和全身的皮疹,而且需要关注伤口附近皮肤的变化。一旦发生上述症状,请立即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寻求救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蜱叮咬史和近期的旅行史,如果有叮咬时蜱虫的照片可以向医生展示。

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尽早就医,是一个好习惯!

3、特别叮嘱护理的家属,尽量避免直接与污染源接触。

如果身边有蜱传疾病患者,需要尽快将其送至附近医疗机构,并注意自我防护,戴好口罩、手套和护目镜;在探望或者照顾蜱传疾病病人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排泄物及其他体液,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病人肢体接触。接触患者后及时用75%的酒精或者消毒凝胶进行消毒清洁。

在患有某些蜱传疾病后,如:科罗拉多蜱热病,在6个月之内不可进行血液和骨髓的捐献,避免血液传播,因为病毒会在红细胞中停留数月。

扩展阅读:

“蜱虫病”的元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蜱虫病”最早于2007年5月在中国河南省信阳市出现,患者会出现高热、胃肠道出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被当地医院误诊为急性胃炎。河南省CDC针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排除了急性胃肠炎和无形体病的可能,并开始关注查找相似案例。经统计整理,2007年河南共出现79例该病病例,其中10例死亡(死亡率12.7%)。

2008年开始卫生部进行全国范围内监测,2009年起,全国范围内的病例数开始增高,安徽、江苏、山东和辽宁等省份相继发现感染病例。2010年,一种被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从“蜱虫病”患者身上分离出来,此病毒被认为是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相关致命性疾病的病原体,也就是“蜱虫病”的元凶。依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颁布的新分类法,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大病毒属(Bandavirus)。

评论
汨罗镇徐志雄
少傅级
已阅
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