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科普创作传播的范式变革”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9月20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科普创作传播的范式变革”专题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专题论坛旨在探讨交流科普创作与传播的新模式,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301.png

△“科普创作与传播的范式变革”专题论坛现场

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担任论坛主席兼主持人。

周忠和致辞表示,面对当前的时代之变、人民之需,科普呈现出理念、手段、方式、机制的新变化,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技术应用、教育文化再次呈现交互推动、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应对这些变化,科普创作与传播需要摒弃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实现跨界协同、精准发力,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实现全面提升。

专题论坛报告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建刚,同济大学物理教授吴於人,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David G. Evans),美国科普杂志《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专栏作者西奥多·格雷(Theodore Gray)带来演讲分享。

李建刚专题论坛报告为《磁约束聚变进展及科普实践》。从能源需求、聚变托卡马克的原理意义、聚变电站的挑战切入,介绍了国际以及我国磁约束聚变的现状,并重点介绍了我国设计建造的国际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及相应开展的科普实践。他认为国家大科学装置是开展科普非常好的天然载体,投身其中的科研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开展科普,要融通科普和科幻,推动科学与艺术、产业、生态等的跨界融合,有效促进大科学装置的科技资源科普化。

吴於人的专题论坛报告题目是《我的科普视频的内容设计标准》。吴於人从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为大家科普物理知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的内容设计标准,分别是:明确科普视频设计的底线、均线、上限;明确科普视频受众和重点受众的特征、需求;保证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交融,并表示希望通过科普让青少年都成长为科学家式的人,在将来的任何一项工作中,都能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发现、思考与研究。

戴伟(David G. Evans)以《扩大参与和影响:拉进更多孩子与科学的距离》为题,介绍了自己通过设计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意义的微型化学实验,组织拍摄化学科普视频、设计微型化实验包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走进化学、了解化学、热爱化学,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的科普实践经验,他希望通过化学实验类的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保持好奇和怀疑的能力,希望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培养起青少年在时代的变化和信息的洪流中能够掌握利用科学思维去判断事物的能力。

西奥多·格雷(Theodore Gray)以视频形式做了题为《科普创作的魅力与科普传播的力量》的报告。他介绍了自己写作《视觉之旅》系列科普畅销书的缘起,分享了科普写作要区别于科研写作的观点,并强调科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信心,要相信你所写内容是有趣且充满力量的,能够引导大众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

302.png

△探讨科普创作的未来发展和挑战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由科普作家汪诘主持,上海市同济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主任、“达医晓护”科技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David G. Evans),资深动画艺术家道尔顿•格兰特(Dalton Grant Jr),马来西亚莎阿南玛拉工艺大学高级讲师沙胡尔·尼扎姆·本·艾哈迈德(Shahrul Nizam Binahmad)共同围绕科普的形式变化、优秀科普作品的标准、如何做好科普的跨界融合、国内外的科普差异以及科普的系统化、规范化、学术化建设等问题深入探讨了科普创作的未来发展和挑战,并表示科普的繁荣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和精准有效的传播,要守住内容质量,运用好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模式,让优质科普内容更好服务公众需要。

本次论坛对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推动优质科普内容精准触达目标人群,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良性互动,培育更好的科普创作传播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思路,能够有效助力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评论
科普之泗县百世天地通
进士级
明确科普视频受众和重点受众的特征、需求;保证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交融,并表示希望通过科普让青少年都成长为科学家式的人,在将来的任何一项工作中,都能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发现、思考与研究。
2023-09-23
科普中国网友
已关注
2023-09-24
刘桥特色科普
太师级
点赞
202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