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刨根|胃肠道是情绪器官?不好好吃饭会变“傻”?答案出乎很多人意料!

科学辟谣
原创
科学·解读;热点·解析;流言·解释。
收藏

流言

我们都知道肠胃的重要性,它承担着消化食物的重要任务,让身体能够顺利吸收到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但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有时候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胃?或者,为什么消化不良时就会感到不开心呢?

你可能想说,这不是正常的吗?谁没吃饱还会开心啊。但有研究称,不开心并不仅仅是因为食欲没得到满足,胃肠道确确实实是可以直接影响情绪,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化器官,它还有着令人惊奇的角色:作为情绪器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能力。

因此#原来胃是情绪的器官#话题还曾登上过热搜,引发广泛热议,不少人直呼不敢相信“肠胃是情绪器官”。

微博截图

那么,肠胃到底是不是情绪器官?它是如何影响大家的情绪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带你探索肠道作为情绪器官的神奇之处,了解胃肠道的新角色!

分析

胃肠道是第二大脑

与大脑双向联系

我们的胃肠道是一个神奇的系统,它拥有大约6亿个神经元[1],这个数量令人惊讶,几乎与猫的大脑神经元数量相当。这些神经元可以不用大脑的控制,就能自主调节肠道的消化功能,因此,胃肠道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大脑”[2]。

下面这张图片,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胃肠道的神经组织。

来自参考文献[2]:成人小肠肌丛,成熟神经节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聚集,以及神经节内和神经节之间的许多神经突。

这个“第二大脑”与我们的主脑——大脑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联系,形成了一个被科学家称为“肠脑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大脑和胃肠道能够相互传递信息,使得大脑能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同时,胃肠道也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的功能,包括我们的情绪[3]。

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通过四种主要途径实现[3]:

▶ 神经系统,包括肠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

▶ 神经内分泌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 免疫系统

▶ 微生物来源的神经活性化合物

让我们来举个例子。

神经递质是神经之间传递信号的媒介,而我们的肠道菌群也可以产生这些神经递质,比如GABA、多巴胺和血清素。这些神经递质不仅影响肠道本身的神经元,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向大脑发出信号[3,4]。

来自参考文献[3]: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的动态通讯

我们的情绪会影响肠道的功能。比如,当我们心情烦闷时,可能会感到食欲不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气饱了”;有些人在愤怒或激动时,可能会出现腹泻或便秘的症状。

那么,胃肠道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的呢?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揭示这个神秘的过程。

心情之谜:胃肠道如何影响情绪?

胃肠道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肠道菌群与情绪

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世界,它们在我们的肠道中繁衍生息,数量之多令人惊讶。

据估计,肠道里有大约1000个不同种的微生物,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00万亿个[5]。这些微生物不仅参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早在1998年,科学家们就在实验中发现,给大鼠口服亚临床剂量的空肠弯曲菌(这个剂量不会造成感染),会导致大鼠表现出类似焦虑的行为。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行为的原因是这种细菌激活了大脑中依赖于通过迷走神经从肠道接收到的信息的神经元区域[6]。

这种细菌对情绪的影响在人类身上也得到了验证。比如,有研究发现,处于压力或疲惫状态的成年人,在连续服用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的组合6个月后,他们的一般状况改善了40.7%[7]。

来自参考文献[7]

此外,科学家们在健康人和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也发现了差异。抑郁症患者的肠道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5]。

那么,肠道菌群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的呢?原来,人体的迷走神经会对微生物信号、细胞因子以及肠道激素(比如血清素)有反应,肠道菌群自身的改变以及它们产生的细胞因子就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发送信号,从而影响到人的情绪[5,8]。

2

胃肠道炎症与情绪

肠道炎症是另一个肠道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炎症已经被证实在抑郁症等情绪障碍中具有重要地位,有抑郁症状的人经常表现出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

当我们的胃肠道处于不良状态时,比如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它会释放出更多的炎性物质;与此同时,肠道的通透性也会增加,让这些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大脑功能[5,6]。

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肠道炎症本身就会导致神经炎症,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活动并触发鸟嘌呤途径[5],后者与抑郁症、狂躁症等许多情绪障碍有关。

现在的研究发现,COX-2抑制剂等抗炎药物对重度抑郁症有效,也证实了炎症在抑郁症中的作用[6]。

这就是胃肠道如何通过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重要机制。

胃肠道对我们的认知、智力又是怎么影响的呢?

肠胃不好,人会变傻?

这个问题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实际上,除了影响情绪,肠胃健康确实还与我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紧密相连。

1

肠道菌群与大脑发育

你可能从未想过,我们的大脑发育一开始就需要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协助。

在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来自母亲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比如血清素,有可能通过胎盘到达正在生长的胎儿并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9]。

当婴儿正式来到这个世界后,肠道微生物群对大脑的作用并没有结束。它们还会合成人类生存必需的维生素,例如维生素B12[9],这是神经发育和髓鞘形成所需的基础物质之一。

来自参考文献[9]:产前和产后发育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的通讯。

2

肠道菌群对智力、认知的影响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种类和数量与我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属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认知能力和智力,也会对大脑的智力和认知产生保护效应。

一项基于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GNHS)人群的研究发现,具有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肠道里厚壁菌门数量较多,而正常组拟杆菌门数量相对较多(图b, c)。拟杆菌属被认为与更好的认知表现相关(图e)。

来自参考文献[11]

在另一项研究[12]中,针对个人的流体智力,即处理和学习新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关注和操纵环境的能力,德国波恩大学分析了40名成年人的肠道菌群,也发现了特定菌属,比如瘤胃梭菌属5,与这些能力呈正相关,即瘤胃梭菌属5越多,这些能力越强。

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是否可以用肠道菌群的改变来检测大脑认知的变化,也许我们可以提前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这样一个让患者和家属都陷入巨大痛苦的疾病。

科学家们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模型小鼠时发现,模型小鼠在年轻的时候(1-3个月)肠道菌群就与正常小鼠显示出了差异,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改变-淀粉样沉积,3个月时才少量出现,6和9个月时观察到明显的淀粉样斑块[13]。

所以,读到这儿,想必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肠道健康的重要性。而肠道健康受到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维持肠胃健康。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愉快的情绪,还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

促进肠胃健康的秘诀:

喂肚子,养心情

首先,我们要提倡平衡膳食模式

饮食是我们身体所需物质的来源,对身体各个系统都有影响,因此食物方面尽量做到不偏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平衡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尽量做到每天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可以适当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膳食纤维等对肠道菌群有益的食物,让肠道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减少一些有负面影响的食物,比如高脂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炎症,不利于建立好心情。[5]

其次,积极生活态度和情绪管理

情绪和肠胃健康是两个互相影响的因素,因此管理好情绪也是肠胃健康的必备因素。

可以学会积极应对压力,例如通过冥想、放松技巧、瑜伽和呼吸练习,可以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减轻肠胃不适。此外,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多与亲朋好友交流,也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促进肠胃健康和情绪稳定。

最后,适度运动和身心放松

运动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对肠道功能有积极影响。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食物顺利通过消化道,预防便秘等问题。

综上所述,肠胃并不是简单的消化器官,它在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肠道作为情绪器官的新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它,保持肠胃健康,提升心情和智力。

通过保持均衡的饮食、积极的生活态度、适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压力管理,我们可以培养健康的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提升情绪稳定性,增强智力和认知能力。肠胃的健康和情绪的稳定是我们追求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基石。

结论

肠胃是情绪智囊团,胃肠道疾病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甚至神经系统。此外,肠胃健康还与我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紧密相连,也就是说,不好好吃饭可能真的会变傻!

所以,大家还是“喂肚子,养心情”吧,一起迈向更加健康、快乐和智慧的未来!

作者:阿源老师 内科医生

审核:刘建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副教授

参考文献:

[1]Fleming MA, Ehsan L, Moore SR, et al.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and Its Emerging Role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20;2020:8024171.

[2]Avetisyan M, Schill EM, Heuckeroth RO.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in the bowel. J Clin Invest. 2015;125(3):899-907.

[3]Gwak MG, Chang SY. Gut-Brain Connection: Microbiome, Gut Barrier, and Environmental Sensors. Immune Netw. 2021;21(3):e20.

[4]Ahmed H, Leyrolle Q, Koistinen V, et al.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s as drivers of gut-brain communication. Gut Microbes. 2022;14(1):2102878.

[5]Limbana T, Khan F, Eskander N. Gut Microbiome and Depression: How Microbes Affect the Way We Think. Cureus. 2020;12(8):e9966.

[6]Appleton J. The Gut-Brain Axis: Influence of Microbiota on Mood and Mental Health. Integr Med (Encinitas). 2018;17(4):28-32.

[7]Gruenwald J, Graubaum HJ, Harde A. Effect of a probiotic multivitamin compound on stress and exhaustion. Adv Ther. 2002;19(3):141-150.

[8]Faraj J, Takanti V, Tavakoli HR. The Gut-Brain Axis: Literature Overview and Psychiatric Applications. Fed Pract. 2021;38(8):356-362.

[9]Al-Asmakh M, Anuar F, Zadjali F, Rafter J, Pettersson S.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modulating brai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Gut Microbes. 2012;3(4):366-373.

[10]Liang X, Fu Y, Cao WT, et al. Gut microbiom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brain structure: a multi-omics integration analysis. Transl Neurodegener. 2022;11(1):49.

[11]Oluwagbemigun K, Schnermann ME, Schmid M, et al.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mong healthy young adults. Gut Pathog. 2022;14(1):15.

[12]Oluwagbemigun K, Schnermann ME, Schmid M, et al.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mong healthy young adults. Gut Pathog. 2022;14(1):15.

[13]Chen Y, Fang L, Chen S, et al.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Precede Cerebral Amyloidosis and Microglial Pathology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Biomed Res Int. 2020;2020:8456596.

文章由科学辟谣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引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传承解惑
太师级
通过保持均衡的饮食、积极的生活态度、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肠胃的健康和情绪的稳定是我们追求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基石。
2023-08-18
无限探索者
大学士级
作为情绪“晴雨表”的胃肠道,我们除了保持均衡的饮食,更重要的还要注意提升情绪稳定性、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细心呵护,才能与它相安无事。
2023-08-18
科普5d3a538e23e4a
太师级
肠胃是情绪智囊团,胃肠道疾病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甚至神经系统。此外,肠胃健康还与我们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紧密相连
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