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宝宝嗓子疼,喉咙长“泡泡”,当心“疱疹性咽峡炎”!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最近常听到周围的人聊起自家宝宝在外面玩耍回来后,突然发烧,口腔咽喉长“泡泡”,孩子疼得哭个没完,饭都吃不下去,医生说是得了“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还挺强。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是什么病?对孩子的危害大吗?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6岁以下易“中招”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每年4~7月是高发期,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该病毒可经粪、口、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和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传播。对于6岁以下儿童来说,感染几率高,很容易“中招”。

刚开始入侵后,会在患儿体内大量复制,一般经过3~5天后,患儿突然出现发热(部分呈40℃高热),并伴有咽喉红肿;随后口腔上腭、咽部黏膜及扁桃体上可出现散在多个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患儿常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吞咽困难而厌食的现象,此外还可能伴有呕吐、腹泻、腹痛或肌痛等症状。患儿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仅对同血清病毒产生免疫(肠道病毒的致病血清型有多种),如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可导致重复感染发病。

对症处理莫紧张

疱疹性咽峡炎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全身症状一般会在4~6天后自愈,且预后良好。家长无需太过紧张,对症处理即可。

**1:控制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冰敷、温水擦拭身体等。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常用的包括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儿)和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患儿)。**提醒家长:不建议两种退热药物同时使用,24小时用药不超过4次。**对于出汗的患儿,建议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动态观察体温及患儿体征和症状变化。同时要注意,如果患儿出现惊厥,需及时就医止惊治疗。

**2:口腔护理。**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擦拭口腔,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不宜进食过热或酸甜等刺激性食物。进食困难者应适当补充电解质。

**3:注意隔离。**儿童患病期间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聚集,以免交叉感染。

药物选择有讲究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的药物,普通抗病素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对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无效(此类药物是抗DNA病毒药物,对RNA病毒无效,肠道病毒属于NRA病毒科)。干扰素-α(INF-α)喷雾或雾化治疗对疱疹性咽峡炎有一定效果。不常规推荐使用利巴韦林,若使用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仅有细菌感染指征时,需要医生决定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措施不能少

**1:接种疫苗;**建议学龄前儿童接种EV-71型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其可同时预防EV-A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2:居家防护;**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勤洗手;定期对孩子的餐具、玩具及衣物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孩子口腔清洁卫生。

**3:外出注意;**疾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去游乐场等儿童群体集中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可选择在开阔、通风良好的室外活动。

宝宝患上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不要惊慌,科学预防,避免传染,对症治疗即可。疾病高发期,要加强对宝宝的体温监测,如出现高热惊厥、精神变差、食欲不振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切莫拖延。

评论
科普福香姐
贡士级
已阅已分享
2023-08-07
拼搏88888888
少傅级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每年4~7月是高发期,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该病毒可经粪、口、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和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传播。对于6岁以下儿童来说,感染几率高,很容易“中招”
2023-08-01
科普员魏海,四义堂村
太傅级
阅读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