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记录全球首例鳄鱼孤雌生殖案例,专家:孤雌生殖并非无性繁殖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最近,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记录了首例鳄鱼孤雌生殖案例:在哥斯达黎加的一个动物园中,一条独居16年的雌性鳄鱼——美洲窄吻鳄突然产下14枚蛋。科学家筛选出7枚有机会孵化的卵进行了人工孵化,最后得到一个完全成形的鳄鱼后代,不过这只唯一孵化的鳄鱼没能存活下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学快报》。

科研人员解剖了这只死于足月的雌性鳄鱼宝宝,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惊奇地发现,它与母亲在基因上有99.9%以上是相同的。这也意味着,这个鳄鱼宝宝确定属于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也叫单性生殖,是在没有雄性遗传贡献的情形下仅由雌性产生完整子代的生殖方式。这种现象极其少见,先前已在蜥蜴和蛇类动物中出现,这是爬行动物又一进化支系存在孤雌生殖的证据。”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聂刘旺告诉科普时报记者。

属于有性繁殖范畴

聂刘旺表示,虽然孤雌生殖可以告别“恋爱的烦恼”,但并不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种繁殖方式,而孤雌生殖是指只需要卵子而不需要精子的一种特殊繁殖方式。

“虽然孤雌生殖没有雌、雄个体交配的过程,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生物的早期起源是经过了有性生殖的杂交。由于杂交破坏了正常减数分裂的进程,使得卵的发育不得不选择另一种方式,通过孤雌生殖使种群得以延续。”聂刘旺进一步解释,无性生殖也就是常说的克隆,比如水螅、水母等,它们可以通过分裂、出芽、断裂等方式来产生新的个体,其后代的遗传物质与亲本完全相同。

孤雌生殖是如何实现的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细胞都提供了创造生物体所需的一半遗传信息。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第一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再产生两个极体。因此,一个卵母细胞最终会产生一个成熟的单倍体卵细胞(即卵子)和三个极体。

“在孤雌生殖中,有些动物找到了独特的方式来填补通常由精细胞提供的基因。”聂刘旺说,孤雌生殖的物种有两种机制:末端自融合机制和核内有丝分裂机制。前者是指成熟的单倍体卵细胞与第二极体融合,从而形成基因几乎纯合的后代,因此是母本的半“克隆”;而核内有丝分裂机制指的是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再进行一次基因组加倍,进而在2次连续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一个二倍体基因组细胞。核内复制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和母本高度一致,是全“克隆”。

孤雌生殖代表进化的末路?

有性生殖是脊椎动物主要的繁殖方式,可以使基因组发生重组,让后代拥有更多的异质基因以及多样的遗传信息,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提升物种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

“孤雌生殖有着显而易见的劣势——缺乏遗传物质的重组,无法修复存在缺陷的DNA,无法净化有害突变,使得有害突变在基因池中积累,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从而使得物种很快灭亡。因此,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孤雌生殖是进化的末路、进化的死角。”聂刘旺说。

在过去的20年里,脊椎动物孤雌生殖的研究文献有着惊人的增长。究其原因,聂刘旺认为,一方面是科学家对这一现象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得益于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今,科研人员已在100余种脊椎动物中发现孤雌生殖或其变异型的存在,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说明孤雌生殖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孤雌生殖的后代可以通过快速的突变、再形成多倍体等方式提升其适应能力,保持物种的延续。有些物种还可以通过转变为有性生殖的方式,进一步繁殖后代。因此,孤雌生殖在进化上是有一定意义的。”聂刘旺说。

评论
无限探索者
大学士级
鳄鱼孤雌生殖案例的发现,让科学家对鳄鱼和鸟类已经灭绝的主龙类近亲等,可能具备的繁殖能力以及孤雌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3-07-16
CZH科普
大学士级
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孤雌生殖的后代可以通过快速的突变、再形成多倍体等方式提升其适应能力,保持物种的延续。有些物种还可以通过转变为有性生殖的方式,进一步繁殖后代。因此,孤雌生殖在进化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2023-07-16
坦 荡 荡
少傅级
孤雌生殖也叫单性生殖,是在没有雄性遗传贡献的情形下仅由雌性产生完整子代的生殖方式。
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