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规律性生活到底好不好?

杨师的健康科普
原创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副研究员,医学科研和科普
收藏

日常生活起居,人们经常被告诫要规律性。毋庸置疑,规律性生活保持了血压、血糖、激素等处于平稳水平,维持了人体新陈代谢。

然而,规律性生活就好吗,能解决健康问题吗?

有些人也是规律性生活。比如:按时作息,定时上床,按时起床,像个机器人;每天静态或动态生活,缺乏体力活动、长期静坐的不良工作和生活方式,或不停地走动;笃信“高枕无忧”,把刑具老虎凳,从脚部搬到头部;笃信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总觉得喝白开水无味,偏嗜某类茶作为饮品,定时定点饮茶;笃信每天必吃水果的益处,饭后吃水果作为餐食的句号;笃信爬楼、爬山对健康有益,曲解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正内涵;偏嗜和偏食某种口味和食物;压抑情感,喜怒哀乐不言于表,常年一个表情。殊不知,在这种规律性生活情况下,相比其他者,身体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潜在威胁。

一天的习惯影响一生的康健。

人死于过用、坏习惯。坏习惯即不良的规律性。检点生活中点滴恶习,纠偏健康中微小方向,修正人生中节段理念。疾病的发生大多数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而人的生活习惯是一天一天重复的过程,这就造成一旦有一点儿对健康不利的小行为,日后就会放大成为疾病;况且有的疾病,即使只是一次接触致病因素,日后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大自然是动态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规律性生活无法应对变化的世界。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在对证的经脉旺时顺应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天人合一,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健康长寿。

该何时起床?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是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

人有时还不如植物聪明,人体要想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就得掌握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特点,以一定的养生方法,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维护和加强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能够相适应。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四时养生的自然规律,并遵循之。

不要太教条。即使早起几分钟或晚起几分钟,也不至于对身体有太大危害,不要有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再者说来,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同一节气气候特征有差异。节气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实际上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每天的起床时间,原则上以与太阳升起同步为准,而不以具体时间为准。教条会抓挠。

不要被动地适应。顺其自然X(等死),顺应自然V(不违背)。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懂得天人合一,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健康与长寿。

宇宙是个大天地,人身是个小天地。

宇宙间所有的动植物,为了适应宇宙间日月星辰引力、光热、辐射、气压等影响,无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周期性生物钟变化,形成体内时钟般的生理节律。各种生物的习性和活动能力,都与宇宙节奏的时间因素密切相关。“时钟”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人是高等动物,生物钟的节律更为明显,五脏之气,各有当旺之时,而一日之间,营卫二气在体内运行,伴随昼夜阴阳变化,

宏观与微观惊人的相似,12时辰与人体五脏六腑以及经络密切相关,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经、一个脏腑“值班”。只有顺应人体内部规律的生物钟,适应其自身规律的要求,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时辰保健其相对的脏腑,才能达到健康的最佳境界。人体生物钟的位置在大脑区域,支配着整个人体和各个不同组织器官的生物钟变化规律。

枕头的高度、硬度以适中为宜,躺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即仰卧时枕高一拳,侧卧时枕高一拳半,枕头稍长为宜,可使人睡觉时自由辗转反侧,而保持睡眠姿势舒展,气血通畅。具体尺寸还要因人而定。高枕有忧。

尽管茶对人体非常有利,喝茶的好处有很多,但若过多或不适当地饮茶往往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它的不良反应值得注意。

喝水半小时后吃水果,可补充人体对糖类、无机盐、水分、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需要,水果中的钾、钙、镁等矿物元素,水果和蔬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都有利于增加血管壁的弹性,从而降低血压,使其恢复到正常。水果含较多的果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还能与肠道中的铅等有害物质结合,促使其排出体外。

如果进餐后立即吃水果,淀粉、蛋白质食物会阻塞水果进入小肠的通道。所有的食物一起在胃内搅和,水果在36-37℃的体温下,容易腐烂而产生毒素,使人发病。

在吃东西时,味不可偏浓,偏浓太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而致多种疾病,如肥胖、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等。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偏爱就没有伤害。味重则病重。

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血脉凝滞,面色无华;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品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皮肉坚厚皱缩、变粗变硬,口唇干薄而掀起;甜味的东西吃多了,能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以上都是因五味失和而影响体质,从反面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一年有24个节气,而一天就是一年的缩影,每天不同时间对应每年不同时间,也是有24节气的。24小时也是24节气。

不要机械地理解每天按节气原则生活。每天按节气原则生活只是为便于记忆,将规律生活的方法融化至骨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太教条。即使偶尔没有按此方法做,也不至于对身体有太大危害,不要有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再者说来,每个人情况不一,不可能一成不变,不能适用所有人,原则上以保证满足上述原理状态为准,而不以24小时对应24节气为准。

不同时间重点饮食保健不一样。

春吃种、芽、花。夏吃茎、叶、瓜。秋吃果实类(瓜除外)。冬吃根块类。白色季节吃黑色食物。

食物也有季节,以上根据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的自然收获期,选用以大量上市的应季蔬菜、水果成分为主列出,既顺应自然法则,使得人与自然的统一,又原料易得,物美价廉,充分享有时尚的美味佳肴的同时,对身体进行补养,保证自身健康,还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使自己益寿延年,享有健康长寿。植物之所以在某地、某个季节生长,必有其道理,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植物才能获得最好的大自然精华。大自然什么时候供给,人就什么时候吃食。

植物不同部位适宜不同季节食用。食物生长的部位不同,补养的作用也不同。吃根的蔬菜,多有补养下焦肝肾作用;吃茎和果实的蔬菜,多有通透作用,补养脾胃;吃叶子的食物,多有宣发作用,补养上焦;吃种子的蔬菜,多有补养心作用。

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要随着节气的变化,应随时调节饮食结构。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故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选择不同的饮食。

食禁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饮食宜忌涉及到食物与体质、地域、季节、年龄、病证,以及饮食调配、用法、用量等方面;狭义仅指饮食与具体病情方面的禁忌。

按照不同情况,不吃一些食物,不花钱还能防病治病。防病过程中依据人的体质、年龄、特殊生理期、好发病史及所处的地域、季节等日常饮食禁忌。患病过程中为了减轻病情,帮助康复。生病后邪去正伤,防止疾病的复发。

农作物富集土壤重金属与作物种类、品种、部位有关,同一作物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存在差异。

不要用食品取代食物。食品是商店出售的经过一定加工制作的食物,为了保鲜、美观、口感等诱人购买因素,免不了要添加各种与健康无关的添加剂,如防腐剂、着色剂、赋形剂等等。即使按照国家法律允许添加,是不是超出了安全量却是普通大众无法估测的,因此别为了美食、美味、口欲、偷懒、便利等众多原因,常常购买现成的食品取代日常的家庭做饭,否则,食品取代食物,安全风险提速,生病机会多乎。

吃东西时,该讲究的地方,一定要讲究;不该讲究的地方,一定不要讲究。

规律性生活的利与弊,按需进食的利与弊,到底应该怎么做,该在意还是忽略?

规律性生活并不代表健康。

以下反例说明些问题,长寿的人群饮食、睡眠等生活起居并非规律性生活:

长寿之乡的百岁老年人,不少是生活在条件较差的地区,条件所限,为生活所迫,常年忙忙碌碌,外出干农活,为来年有个好收成,抢时间播种,无法按时饮食。

很少根据钟表固定时间睡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起居时间不同。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必纠结规律性生活到底好不好,公众具备了科学精神就能知道该如何去认识和去做。

规律性生活表述为节律性生活更科学。

1、节律性饮食

7:00~9:00吃早餐,此时身体处于有利于消化的时间段,有益于增强体质。注意要距离早晨起床喝水半小时后。

11:30~12:00吃午餐,此时身体处于有利于消化的时间段,既要补充人体经上午工作、学习、活动后的体力消耗,又要为下午的活动做好能量准备,有益于增强体质。做到主食粗细搭配、谷类与豆类混合食用、副食荤素搭配、不偏食、控制全天总热量,维持热量平衡。

17:00~17:30吃晚餐,此时身体处于有利于贮藏精华的时间段。晚餐在睡前4个小时解决,这是食物在胃肠道中完全消化吸收所需的时间。对于胃肠病、肥胖症、脂肪肝、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结石等病症的患者,有非常好的保健疗效。

喝水半小时后吃水果。水果在早、中、晚餐两餐之间即上午中间时间段、下午中间时间段吃。

不要完全排斥按需进食。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但它不是绝对地随心所欲,零食不离口;也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意进食,而是于外适应变化的环境,于内适应变化的需要,使饮食活动更符合内在规律,与一日三餐、按时进食的饮食习惯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不如正餐全面、均衡,所以每天食用不要太频繁、量不宜过多,零食最好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奶类、果蔬类、坚果类等新鲜、天然的食物,安排在两餐之间,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不要选用含糖、盐或脂肪多的食物。

不要喝茶种类一成不变。一年四季节令气候不同,喝茶种类应作相应调整,比如:1月以红茶成分为主,2月-4月以茉莉花茶成分为主,5月-7月以绿茶、菊花茶成分为主,8月-10月以乌龙青茶成分为主,11月-12月以红茶成分为主。

2、节律性睡眠

起床早晚根据四季不同而不同。春夏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

起床与太阳升起同步。每年1月11日到6月6日,起床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36分,平均每天依次提前约1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起床时间由4时46分逐渐推迟到7时36分,平均每天推迟约1分钟。12月31日到1月10日与6月7日到6月21日,每天的起床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

12:30~13:00小憩。每天于午时入睡,养精蓄锐,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此时入睡对于养心非常有好处,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研究表明,睡午觉半小时左右,能使冠心病的病死率下降30%左右,这与午睡使人体白天的血压曲线出现一个低谷,使心脏得到保护有关。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3、节律性运动

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机器,只有有节律地运转,才能减少损伤、永葆青春、健康长寿。

坚持运动锻炼,脑力劳动者应有适当体力活动,可视个人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参加散步、快走、慢跑等适量的有氧锻炼。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有张有弛,避免经常性和持续性的时间紧迫感和过度劳累,生活作息有节律。

运动半小时左右后休息休息,休息半小时左右后活动活动。

动静结合、形神兼养。“动”是指活动筋骨、运转肢体;“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心神安静;“形”指人的形体;“神”指人的精神、思维及外在总体的生命特征。只有形神俱旺,才能实现健康长寿。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静止,两者并不矛盾,因是从不同角度而言。养生在动,养心在静。西天取经,经就是到西天的过程。

动静不可偏废,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影响健康而事与愿违。

“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是极其有害的”(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1724-1804)。

4、节律性心理

经历了人生中的人和事,往往有更多的感慨,触景生情,使人情绪有所变化,这是正常的反应,情绪呈现出规律性没有变化反而不正常。然而,喜怒哀乐是有限度的。想多了,小心眼;想少了,没心眼;总想吧,死心眼;不想吧,缺心眼。要学会幽默。

降低神经过程感受性,同时提高耐受性。不要过分压抑感情和欲望,应承认自己的精神所真正需求的东西,也不要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应该有只要努力,就可能达到的、具体的、能够改变面貌的明确的目标。

走在时间前面规律性生活的人,要注意矫正过度的A型性格,应用认识重建技术,找出应激源和被压抑的潜意识,在个人的认识、理想、信念、态度、目的等方面做出再评价,再进行相应的疏导、安慰、解释、暗示,进行自我矫正,消除产生A型行为的心理基础。不要使生活节奏过于急迫。放慢生活节奏,提高办事效率!赶着活的人,必定赶着死!通往天堂的路上,大家都在排队,不少人加塞。

评论
科普张林海
太傅级
学习
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