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重磅发布,其中明确,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撰文/记者 赵天宇

这是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小小一盘预制菜,上游连着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下游连着餐饮业转型和消费变革,带动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被认为是促消费促转型的有效抓手。

但是,预制菜自面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曾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谈及预制菜时称,“那种我从来不吃,那是猪狗食。以前专家说不建议吃隔夜菜,于是现在就有聪明人发明了预制菜!”言论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与讨论。

随疫情而走红的预制菜:支持者认为它“浓缩中餐精华”“拯救手残星人”“干净卫生快捷”,而反对人士则认为它“花费高”“口感差”“营养流失多”。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将达4196亿元,未来市场将保持20% 以上的年增长率,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5165亿元,2026年预计突破万亿。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可见,预制菜行业不一定是中餐现代化的最终答案,但一定是这一过程中值得书写的里程碑。

即热即食即配即烹

预制菜源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提出的3R餐饮概念,即“即时烹饪”“即时加热”以及“即时食用”。受制于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接受程度,与中国一洋之隔的日本成为最早尝试预制菜的“小白鼠”,方便面、冷冻加工食品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市场上普及,并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预制菜就已经悄然走入餐饮门店的后厨,很多餐厅都是将大量食材在中心店预先制作好,然后配送给各门面店,再进行简单加工后上桌,最大程度保证了餐饮服务和宴请的高效进行。

不过,真正让预制菜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恐怕还是新冠疫情——在“宅经济”的拉动下,预制菜产品火爆“出圈”。

半成品菜肴在冷冻密封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更久、且烹饪时不用担心缺少葱姜蒜等配料,免去了洗菜时间,解决了居家期间“原料难买”“菜肴难做”“口感难还原” 等问题,达到“解馋”的效果。

根据加工深度与便捷程度,目前预制菜可以分为“即食食品”即罐头、八宝粥等;即热食品,需要经过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比如方便面、自热米饭;即烹食品,需要用锅具进行简单加工,甚至需要调味;即配食品,只提供基本原料,需要自行配菜、调味、烹饪的食品。目前公众认知中的“预制菜”,基本属于即配和即烹食品。

商品化任重道远

预制菜市场规模虽然未来可期,由于众多商家在同一时间涌进预制菜赛道,食品口味参差不齐、原材料来源不明、食品安全缺乏标准、 冷链物流无法保障等诸多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成为阻碍预制菜口碑,横亘在餐饮从业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道“屏障”。

例如在某平台上搜索关键词预制菜,能找到34条投诉,其涉及的主要问题大多集中在 “变质”“有异物”“吃完生病”等食品安全方面。

而在价格上,预制菜似乎只解决商家成本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很多预制菜并不便宜,从分量、便捷度、综合成本来计算,和外卖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比外卖更贵。

“首要目的还是降低成本。”在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看来,预制菜特别适合连锁快餐企业,符合当代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可以低成本地解决百姓“吃饱吃好” 的问题。至于进入普通家庭厨房的预制菜品,他认为资本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多的还是一种商业化现象和行为。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建议,国家应该有更高的行业标准,进一步对预制菜的配比、成分含量、食品添加剂、何种工艺延长保质期等进行规范标注。“从行业长远看,有必要加强标准化要求。此外,参与生产预制菜的加工企业,也应该具备符合不同类型产品生产的资格资质。”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
子牙一 王妍
少傅级
已阅
2023-02-17
中国科普N
太师级
而在价格上,预制菜似乎只解决商家成本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很多预制菜并不便宜,从分量、便捷度、综合成本来计算,和外卖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比外卖更贵。
2023-02-15
科普员~王新林
贡生级
已阅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