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夸张!世界名画倒挂了75年?审美这件事儿,科学家怎么说?

科普中国新媒体
原创
科普中国新媒体官方账号
收藏

最近,艺术界闹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大新闻”: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馆展览的一副名画,竟然被挂反了——而且,已经挂反了整整75年。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笑了——画都能被挂反,这得多不认真啊。你先别笑,咱们先看看这幅画——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1872-1944)

纽约城1号,现藏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馆

这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画作,名叫《纽约城一号》,可画上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任何人物,有的只是垂直交错的几何线条。这样一幅画,到底怎么挂才算是没挂反呢?别说是普通观众了,就是专门研究当代艺术品的专家,或许也会一头雾水。

而且啊,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时,也会觉得很疑惑。这不就是五颜六色的Excel表格嘛,我每天上班都要用啊。它怎么就变成了艺术品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审美,审美能力究竟怎么衡量呢?自古以来,对于什么是美,要怎么审美,人们提出过各种看法,许多哲学家、美学家莫衷一是。到了二十世纪,有一些科学家想到,也许可以用心理学、脑科学的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审美能力可以“打分”吗?

科学家对什么是审美,提出了各种模型(注2)。具体到测量审美能力,他的方法是制订量表。量表是一套精心编制的题目,人们平时熟悉的智商量表、焦虑量表就是其中的代表。心理学家的思路是,编制一套题目,让审美能力高的人能得高分,这不就能精确的测量审美能力了吗?

这样的量表长什么样呢?举个例子,1979年的时候,心理学家就编订过一个视觉美学量表,这个量表包含许多四十二对图片,一幅是专家评估更有艺术性的图,另一幅是改变了外形的同一个图案,请测试的人判断,哪一幅更美。这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是能分辨两种图片,自然说明审美水平更高(注3)。

这个办法听起来靠谱啊,可是仔细一想,就能发现它的缺陷。首先啊,这种量表不能定义什么是审美能力,更像是一次知识考试,如果一个人学习过艺术,见过许多艺术品,就容易拿到高分。还有,这种量表能测试绘画、雕塑之类的作品,但是对音乐、诗歌之类的形式就无能为力了。最后,类似的量表里包含的图片都是欧美的科学家制定的,其他地方的人直接用可能吃亏,如果不重新修订,测试结果就不可靠了。

量表这个方法能给出精确的得分,但是,这个得分究竟是什么含义,却经常说不清楚。之后的几十年,心理学家还编制了多种量表,编制方法越来越精致,但是,大家也承认,量表是一种重要辅助方法,不能光用它给人的审美能力评级。

量表的方法有局限,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科学家发明了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方法,可以研究大脑进行不同心理活动时的反应。许多那科学家想到,研究审美能力的新方法来了,可以在人们欣赏艺术的时候,给大脑拍一组照片,用这个方法,也许能解决艺术与审美的千年难题。沿着这个思路,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叫做神经美学(注4)。

利用最新的脑科学技术,科学家取得了许多发现。例如,在欣赏视觉艺术的时候,大脑不光是视觉区高度活跃,额叶皮层也会激活(注5)。而额叶皮层就是大脑里负责复杂的抽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脑区。这时候,负责愉悦体验的犒赏通路也会激活,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注6)。

实验使用的图片,同一张图片有一个“艺术”版本和一个普通版本。

参与者判断一幅图片是否令人愉悦,结果视觉区、额叶皮层等脑区出现激活

脑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什么样的艺术能引发人审美的体验,总结了很多原则,例如,突出、孤立的物体对大脑的刺激更强烈,还有啊,同类事物组合成一组,就比胡乱摆放的刺激更强。还有啊,大脑对视觉信息有偏好,线条太少,颜色太简单,感觉不刺激,线条太多,颜色太丰富,又感觉受不了。刺激的复杂程度不多不少的时候,大脑最喜欢。(注7)

心理学家发现,精心排列的物体可以引起视觉愉悦,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啊,脑科学家认为,审美和演化也有关系。人类的祖先没有艺术品,但可不是没有审美体验。面对美景、美人,原始人也能感受到美。今天,人们在欣赏风景画、肖像画的时候,还是保留了祖先的审美习惯。比如,不管来自审美文化,大家对美人面孔的标准比较一致,连婴儿都能识别那张脸更有吸引力(注8)。

这些研究,有的是把艺术品拆解成了视觉信号,还有的从演化的角度解读审美能力的由来。它们给人们理解艺术提供了别样的思路。然而,想把这些研究的结果直接套用到审美能力上,可能就不合适了。有些科学家让人欣赏艺术品,同时扫描大脑,给大脑激活的强度评级,激活得越强,说明审美体验越强烈。脑科学家阿尔瓦·诺伊就批评过,这类研究仅仅观察了大脑的反应,这种反应究竟是不是来自审美过程,这类研究其实无法回答(注9)。

说到底,美、艺术、审美,每一个都是极为复杂的概念,而且和人的主观体验有关。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研究它利用的是客观的科学方法。人们对大脑的研究还非常初级,想钻进大脑里,用科学方法把美与审美弄清楚,科学家仅仅走出了一小步。

如何提高审美能力?

连“审美”本身都没有个统一的说法,那“培养审美能力”不就更不靠谱了吗?难道那些辛辛苦苦想要给自己孩子一些审美教育,希望提升一下孩子审美力的家长都错了?

其实,要想提升审美能力,科学研究还是给出了一些好建议的。

科学家用量表测试了许多人对艺术水平,又测试了这些人的智力和性格特点。结果发现,艺术水平和智力高低没有什么关系,和性格内向、外向,是否亲和,是否稳定之类也关系不大,唯独和一个人对经验是不是开放有关(注10)。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审美,科学家给出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套万能的审美公式。想要提升审美能力,最传统的办法依然有效:多看、多学。

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提示我们,欣赏艺术保持开放的心态。世界各国、不同历史上时期的艺术有着不同的特点,来自不同的传承和审美体系。怀抱开放的心态,才能沉浸到不同的艺术门类中。看到没见过的东西,第一反应是皱眉头、撇撇嘴,恐怕不利于提升审美。

而且,在心理学家看来,审美这件事儿,确实有新手和专家之分。一个人依靠本能就能欣赏美景美人,但是没有经过学习,却没法欣赏中国画或者交响乐。艺术创作有师承与法度,除了心态开放,花时间学习艺术知识,甚至亲身学习一点创作技巧,才是提升审美的不二法门。

Oltermann, P. (2022, October 28). Mondrian painting has been hanging upside down for 75 years.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22/oct/28/mondrian-painting-has-been-hanging-upside-down-for-75-years

柴方圆,喻丰,彭凯平 (2016) 审美愉悦与加工流畅性.心理学探新, 36(02):101-106.

Chatterjee, A., & Vartanian, O. (2014). Neuroaesthetic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7), 370–375.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14.03.003

Götz, K. O., Lynn, R., Borisy, A. R., & Eysenck, H. J. (1979). A New Visual Aesthetic Sensitivity Test: I. Construction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49(3), 795–802. https://doi.org/10.2466/pms.1979.49.3.795

Kühn, S., & Gallinat, J. (2012).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pleasantness. NeuroImage, 61(1), 289–294.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2.02.065

Lacey, S., Hagtvedt, H., Patrick, V. M., Anderson, A., Stilla, R., Deshpande, G., Hu, X., Sato, J. R., Reddy, S., & Sathian, K. (2011). ART FOR REWARD’S SAKE: VISUAL ART RECRUITS THE VENTRAL STRIATUM. NeuroImage, 55(1), 420–433.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0.11.027

Ramachandran, V., & Hirstein, W. (1999). The Science of Art: A Neurological Theor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6, 15–51.

Wald, C. (2015). Neuroscience: The aesthetic brain. Nature, 526(7572), Article 7572. https://doi.org/10.1038/526S2a

Noë, A. (2016). 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 (Reprint edition). Hill and Wang.

Silvia, P. J. (2007). Knowledge-based assessment of expertise in the arts: Exploring aesthetic fluenc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 247–249. https://doi.org/10.1037/1931-3896.1.4.247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无限探索者
大学士级
不要轻易地否认全球公认的名作,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怀抱开放的心态、学习艺术知识,还需要时间、顿悟、耐心审美力!
2022-11-12
科普老兵闻向东
大学士级
审美这件事儿,确实有新手和专家之分。
2022-11-11
李平常
大学士级
审美的标准有时候是各人的爱好,有时候会是语言的需要。
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