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高校科幻校园新星巡展系列 第165期 左左薇拉:站在逻辑的花园,去往白日发梦的小径

高校科幻
原创
高校科幻平台官方账号,专注于科普科幻文化类文章的创作与传播。
收藏

**人物简介:**左左薇拉,德国亥姆霍兹信息安全中心博士在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科普科幻作者,在《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少年版》《科幻立方》《探索与发现》等刊物发表作品二十余篇,获得第九届光年奖一等奖、2020年“中国科普科幻青年之星”、EELISA首届科幻短篇小说大赛中文类别奖项、2021年度科幻星火奖·十佳创作奖。

高校科幻:您是如何与科幻及科普结缘的?又是什么样的契机引导您踏上创作之路?
左左薇拉:我大概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写小说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稿件,不过一直到大学前都属于玩票性质,作品完成度不高。高考结束后,我写的《九州·大风》意外得到了蛮多好评,还得了奖,当时觉得自己好像稍微有了点长进,就坚持了下去。选择科幻主要是因为我喜欢带有未来感、惊奇感的幻想故事。而科普嘛,我想我最初大概只是想用小说的形式向朋友们解释,“学计算机的不一定会修电脑,网安专业也不是整天在当网管的啦!”

高校科幻:通过您的作品年表,我们注意到您在创作方向上似乎更青睐科普写作一些,您觉得“科幻”与“科普”这两个概念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左左薇拉:最重要的区别应该是技术的真实性吧。如果是科普作品,作品的重心肯定是准确呈现技术本身,这个技术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对技术的描述必须是准确的。这些东西是科普作品的基石,不能为了故事性或者文学性而被牺牲掉。而如果是在写作科幻作品,作者应该会更关注故事而不是技术本身,比如说科幻圈著名的“按钮”梗:“只要按下这个按钮,地球就会毁灭/时空就能回流/我们就能瞬移/……”,这在科普作品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笑。

高校科幻:现在我们有很多写作爱好者也都在同时尝试“科普”与“科幻”两个方向的创作,但大家都很难平衡作品中科学性和文学性的比重。您作为在创作路上成绩斐然的前辈,能否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分享一些写作经验?
左左薇拉:谢谢,写作经验或许还谈不上,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些自己踩过的坑。我刚开始写作时,特别喜欢在文章里塞一些稀奇古怪的设定,比如说耳朵会放电的跳舞兔子,第三只眼里封印着力量的神秘种族,那时编辑就和我聊,说你写的这些设定很好玩很新奇,但是好像和你的小说没什么太大关系,把它们摘掉故事一样能正常展开,这些设定反而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所以后来我就学乖了,如果我特别想在一部作品里引入一个设定,那这个设定一定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推动剧情,又或是引爆冲突,这样整个故事的流畅性就会提升很多。
而科普作品,我觉得大家刚开始写科普时特别容易陷进去的一个点是,不知道应该写到什么程度。因为一个技术的背后细节实在太多了。比如说计算机里主要负责运算的是CPU,CPU有很多种类、架构,这些分类里执行指令的方式不同,指令的功能也不同。如果要详细介绍,大概得出一摞书,而科普作品只有几千字的容量。所以我觉得处理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名为“下潜一层”的方法(我的一个原创概念:D)。首先,假设知识是一片海洋,技术细节随着海洋深度逐渐增加。而科普作品需要做的,便是将读者对于某项技术的认知再往下拓深一层。拿我最近在《探索与发现》8月刊上发表的一篇科普小说《CPU:数学天才与健忘达人》来举例子。普通读者对CPU的了解大概只停留在知道计算机里有个部件叫CPU,其他就一概不知了。所以在这篇小说里,我把上面提到的那些细节全部隐藏了起来(因为它们属于深深深海区的知识),只通过故事介绍了两个点:CPU的功能是计算;它只负责计算,不负责记忆。这就是只“下潜一层”。但光介绍这两个特性,就和老和尚念经一样,没意思。所以我把CPU拟人成了一位傲娇少女,这位少女是电脑里的数学天才,其他程序遇到数学题都爱来找她帮忙。但她有个毛病,记性特别差,刚才算过的步骤下一秒就忘了,所以她得像我们一样把步骤写在草稿本(寄存器)上。这就是这篇科普小说的主要情节。你看,这样是不是就有趣多了?

高校科幻:在您获得第九届光年奖一等奖的科幻作品《白骨夫人》和早期创作的奇幻小说《九州·大风》中,都涉及了对中国古典神话故事的重新演绎,您如何看待神话这一古早文学体式与现代小说艺术之间的联系?
左左薇拉:我喜欢这个问题。其实,神话不就是古人写的幻想故事吗?古人基于他们的时代背景创作了这些幻想故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基于现代人的理解,来对这些神话故事进行重新思考,对这些幻想元素进行再创造呢?所以在《白骨夫人》里,我引入生物学的概念,写人类是骨人和脑人共生的产物,在《九州·大风》里,一只被人类崇拜的神鸟开始絮絮叨叨自己的生存危机和无奈。就像乐高一样,我希望讲述这些古典神话元素在我心里的另一种模样和可能性。

高校科幻:您认为自己的创作受哪些因素或作家作品的影响比较大?可以安利一些您特别钟爱或欣赏的佳作吗?
左左薇拉:我的阅读口味很杂,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类型小说、科普读物、绘本、回忆录等都会读。总体来说,可以把我喜欢的故事分为两个极端。一种是世界观庞大的故事或者史诗作品,比如说海外的冰与火之歌、银河帝国、西部世界,国产的九州、云荒、三体系列、《白鹿原》、《诡秘之主》,这些作品长达百万字,有完整的世界观和较长的时间线。阅读这些作品能带给我一种进入异世界的沉浸感,可谓酣畅淋漓。另一种,是精巧且不落窠臼的短篇。我偶尔会在选集或刊物上遇见它们,个人尤其钟爱菲利普·迪克、骑桶人、迟卉、夏笳、程婧波、杨晚晴等老师的作品,我的作品也受他们影响最多。

高校科幻:您平时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什么?在创作科普作品之前,会有意地搜集对创作有帮助的素材吗?有没有哪些您认为特别值得关注的科学科普知识平台或相关的资讯渠道?
左左薇拉:灵感来源倒是很多,睡觉、发呆、阅读、刷微博、做科研、旅游……总之点子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扑通蹦出来,然后我就会停下手头的活,把它们扔进备忘录里吃灰,等到写作时再把它们捞出来挑挑捡捡,扩充成大纲。目前收集的灵感碎片大概超过500个了吧,能用的可能有十分之一,但以我现在的填坑速度,有生之年能写完这十分之一已经谢天谢地了……而关于科普写作,因为我的科普作品只涉及自己的专业领域,所以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多。写作前我通常会再翻阅一些专业读物复习一下,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这种大块头,确保一些细节的正确性。科普平台推荐蝌蚪五线谱(https://www.kedo.net.cn/)和中国科技馆的“科幻世界”栏目(https://www.cdstm.cn/theme/khsj/),有专业的编辑老师审稿,稿件质量有保证,同时也非常欢迎科普作者投稿。

高校科幻:回顾科幻文学的发展史,其实不难发现,无论中西文化环境本身有何差异,科幻作为一类自觉的文学体式,在其滥觞时期都具有强烈的科普倾向,然而科幻文学发展至今,似乎已步上与科普渐行渐远的另一条道路。您认为未来科普与科幻又将呈现为何种关系?是否可能渐渐趋同?
左左薇拉:我不认为科幻和科普之后还会渐渐趋同。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许多科普作品正在告别教科书式的说教形式,引入了更诙谐的语言和更多变的形式,比如说小说、条漫、短视频。我本人也一直在坚持创作科普小说。

高校科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通过互联网拓宽了科学知识的传播边界,甚至许多院士、科学家也入驻了B站等平台,积极投身科普工作的前线。您对当今网络上的这种科普热潮有何评价?相较于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形式,您认为文字在科普方面是否依然具备优势或特色?
左左薇拉:科普热潮的出现当然是好的。但随着热度的增高,也有一些打着“科普”名号的伪科普出现。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科普文章传达的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些伪科普常见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传播速度非常快,但目前并没有看到有效的扼制手段。这是我比较担忧的一个点。关于另一个问题,我想,就像人们询问“当电影出现后,文学会消亡吗?”一样,文字型科普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受众,这是很难被其他媒体形式所取代的。

高校科幻:您近期是否有新的创作计划?可以向我们简单分享一下吗?
左左薇拉:最近投入比较多的是一部少儿科普长篇《救命!我掉进了计算机里》,也是我的第一部长篇作品,目前正在《探索与发现》刊物上连载。这部作品有点像计算机版的工作细胞,讲述五年级小学生白小奇穿越进计算机后的冒险故事。故事里,电脑变成了一座城市,操作系统老大、进程管家、运输员、CPU是城市里的居民。主角为了寻找回家的路需要和他们打交道,自然而然地就会了解一些基础计算机知识,上面提到的《CPU:数学天才与健忘达人》就是其中一节。

高校科幻:您未来会继续坚持创作吗?是否有日后将科普作为正式职业来发展的打算?
左左薇拉:创作的过程虽然充满了咬牙切齿、抓耳挠腮、以头抢地尔,却也带给了我无可替代的快乐、满足和幸福。所以只要还能写、还想写,我就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也希望能创作出更多受读者喜爱的作品。科普是我的作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未来也会多多尝试一些其他形式的创作。

高校科幻:您除了科普科幻作家的身份外,同时更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请问方便介绍一下现阶段的大概研究方向吗?此外,您最希望哪个领域的科学理论或科学技术在未来实现突破?如果可以实现一种科幻中的技术,您最想实现的是什么?
左左薇拉:我的研究聚焦在信息安全和社交网络分析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比如说仇恨言论现象、机器学习模型的安全性等。私心而言,我非常期待脑机接口和核聚变技术成熟的那一天,我相信那会是人类在虚拟世界和宇宙的征程的起点。不过,在人类搞明白意识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之前,这些美妙的技术大概只能存在于科幻这个世外桃源里了吧?

高校科幻:作为第四届“星火杯”的终审评委,也作为高校科幻的老朋友,您对比赛及高校科幻平台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吗?
左左薇拉:我非常感谢高校科幻这个平台,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热爱科幻写作的朋友,也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今年“星火杯”的来稿数也突破了新高,在这里就祝大家永不卡文、未来勇创佳绩吧!

高校科幻:最后,您对我们的科幻迷朋友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吗?
左左薇拉:感谢所有给予我力量的朋友们,你们是我的无价之宝。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阳光。

采访:牛煜琛
编辑:牛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