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高校科幻校园新星巡展系列 第142期 宋城薇:对科幻的热爱,从种子到大树

高校科幻
原创
高校科幻平台官方账号,专注于科普科幻文化类文章的创作与传播。
收藏

个人简介:宋城薇,女,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系,科学幻想与儿童文学爱好者,星火学院第二期学员。曾获首届华语儿童文学创作邀请赛少年组银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少年创作铜奖。曾在《意林·小文学》《中学生百科》《意林·少年版》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科学幻想作品,累计发表与出版十余万字,以后想给小朋友写科幻故事。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呢?

宋城薇:我从小就喜欢科学幻想类等故事,然后从12、3岁开始就开始幻想、童话类的小说的创作,我一直觉得幻想类的小说和科幻小说有着某些奇妙的联系,总觉得童话里的一些幻想说不定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就是现实。

后来开始接触科幻小说,开始将科幻幻想小说和其他类型的幻想小说区别开来,真正开始创作应该是15年的时候,那年分别在《中学生百科》、《童话世界》、《意林·小文学》上发表了三篇比较像科幻的小说。印象比较深的15年底发表的一篇,写的是城市在瘟疫过后很多人留下了难过的记忆,于是大家就发明了一个能够吃掉人的记忆的“记忆垃圾清理机器人”,有一次机器人在收集“垃圾记忆”的时候将顾客好的记忆也清理掉了,然后用尽全力将记忆“返还”给顾客的故事。

高校科幻:请问您是如何与科幻结缘的呢?

宋城薇:其实从小就喜欢看科幻电影,我特别容易被那种庞大恢弘的未来奇观场景的画面吸引,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我就是非常典型地对科幻的视觉呈现有一种不自觉的迷恋,喜欢高楼大厦,庞大的外星飞船,海滩上的巨型装置等。和科幻文学结缘,主要是在图书馆遇到了《科幻世界》杂志,科幻世界的封面风格喜欢以非常辽阔宏大的事物作为背景,其实我一开始只被封面的视觉吸引,然后就开始阅读上面的短篇的科幻小说,发现原来在真实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平行于真实的“科幻世界”,后来就慢慢“入坑”了。

高校科幻:您还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科幻作品是什么吗?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读后感吗?

宋城薇:《大树》贝纳尔·韦尔贝,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说集,刚上初中的时候看的,和星新一的风格有点像,当时觉得作者的想象力异常超凡,每一篇都能够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事物。我对《大树》的简介印象特别深刻,简介里写到《大树》包含20个故事,犹如20粒带有想象力基因的种子,会在你的脑海里生根发芽长出令人无法想象的世界。后来我每翻开一个故事,就能收获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这本书改变的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其中有一个章节里写到,主人公突然获得了看到别人。

高校科幻:我们知道您曾经选修过郭琦老师“科幻小说创意写作”课程,有什么收获?发生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宋城薇:这门课程是我们学校认可学分的一门网课,就是全程线上,也几乎没有和老师互动,收获还是挺大的,对科幻的基本分类和设定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老师布置的一些课后习题也让我“大开脑洞”,比如说你认为能够穿越的是“黑洞”还是“虫洞”?畅想一下乌托邦会是的情景?思考一下人的“自由意识”是如何被影响的?郭老师的课堂和课后思考题富有趣味性,有时候又需要人沉下心深度思考,从科幻的分类上进行了主题式的科普,同时又不拘泥于现有的科幻形式,鼓励我们拓展科幻的边界。

比较有意思的事是老师在讲【生化危机】主题章节中插播了一部“丧尸短片”,当时我深夜在宿舍刷课,有一个画面是丧尸突然看向屏幕,吓得我我差点把电脑扔出去。

高校科幻:我们知道您参加了高校科幻平台的星火学院计划,您觉得效果如何?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什么呢?有什么收获吗?

宋城薇:我觉得对我来说,参加星火学院计划是我一次对自己的审视和与对其他同样热爱科幻的同学的交流历程,因为上大学之后因为学业和自身的一些原因,写小说的时间就比较少了,但一直以文学以外的其他形式比如观看科幻展览、参与科普活动,比如说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果壳主办的科学脱口秀开放麦,参加那次活动是一次非常奇妙的体验,因为我本身就是脱口秀的爱好者,看到了科学普及和脱口秀结合的另一种可能,也见识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科普博主,他们利用自媒体平台在各个领域像是医学科普、博物学科普甚至还有宝石矿物科普都在给大众传递非常生动有趣的知识。

还会参加一些科幻产业相关培训等方式在加强与科幻的关联,比如江苏科幻协会举办的一些科幻短片编剧的培训分享,了解到非常多优秀的科幻项目,让让看到了在影视方面科幻元素加入的可能与新的创作体验。

而高效科幻主办的星火学院是让我又静下心来重新回到文学的领域,开始去看去思考去写作,去和大家交流。我开始慢慢发现无论是什么样形式的科幻作品,文本其实还是最本源的,它就像是一枚种子,从文本延展出无限的枝干。一本科幻小说可以发展成无数的形态。在看小说的时候我们能够有比影像、漫画等形式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参与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在互评的会议讨论,我很喜欢这种大家的意见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当时我们全程是在线上进行,但是每次的线上会议室大家的讨论都非常火热。虽然大家会有不同的意见,或是喜欢不一样的风格,但这种互相擦出火花的过程是让人非常惊喜的。

高校科幻:您的科幻作品《中了机器人的毒》,结尾有一个小反转,读完后,单齐(主人公之一的机器人)和“我”(以为自己是人的机器人)的遭遇让人觉得十分遗憾,能问问您对这篇作品的创作来由和过程吗?

宋城薇:有时候我触碰机器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念头,它是有生命的吗?它拥有感情吗?它会不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每当我打开电脑的时候,开机的声音就好像是电脑“醒过来了”。这篇作品的创作正来源于我对由无机物组成的机械的敬畏,于是就写了两个机器人的故事,最初是想写两个机器人互相陪伴的故事,但又觉得这个视角太“人类”了,所以后来就将其中的一个机器人设定为“以为自己是人的机器人”,然后以它的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

高校科幻:您的作品中,主人公周围人的名字是带有特定含义取的吗?

宋城薇:我喜欢在生活里埋彩蛋的人,在文章中也不例外,我特别喜欢给作品赋予特殊意义的过程,作品中的人、地点、数字可能都会有一些特定的含义,这些特殊的含义象征着我某一段时间的记忆或是我处于人生某个阶段。我不会因为写的是科幻故事,就刻意将作品中的背景与我现实的经历分开,我觉得那些故事是构成我的一部分,我对于故事也一样。

所以可能会用一些人物在生活中原型人物的名字谐音等去给文章里的人物起名,也会利用一些取巧的方式,比如“12月8号”开始动笔,就会翻到字典的“128”页,看里面有什么字是适合作为人名的。

高校科幻:您还记得第一次自己的科幻作品被发表出来时,那天的心情吗?家人的反应如何?

宋城薇:第一次发表科幻作品的时候距离我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已经过了很久了,我第一次发表小说是在13岁,中途开始接触科幻,然后15岁发表的科幻小说。所以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所以第一次发表科幻小说那天的心情其实挺平静的。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我投的杂志周期都比较长,会经历初稿过审-修改-定稿等等一系列的流程,定稿过后还要好几个月才能看到它出现在杂志上。拿到杂志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平和的状态了。家里人一直知道我写小说,但也没有太多的过问,有一些我会主动与家人分享,但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有一小块空间,所以有些不太适合和家人一起分享的就不会主动说明。

在等待发表的漫长过程中也和一些编辑变成了朋友,印象很深的是《童话世界》的编辑,得知我写出“记忆垃圾机器人”故事的时候当时才不到十四岁很惊讶,我在新年收到了杂志社送但很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发表只是一个结果,但我更享受其中和人交往,接触不同事物的过程。

其实比较惊喜的是有一次中学在图书馆自习,然后看到同桌的小朋友在看我写的故事,就感觉很开心,生活中的小意外就很能打动我。

高校科幻:您的作品中,大多以“我”的口吻来记述故事,可以问问您这样创作的缘由吗?

宋城薇:以“我”来记述故事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带有我的影子,因为我很难以一个完全脱离我自身行为或者观点的方式去写作,所以与其将自己的想法伪装成文章中的主人公,还不如直接用“我”来得顺畅。但我也在学习脱离自己的想法,完全以主人公本身的人设和作品的故事背景去思考他会是怎么想的。所以后来我也用男生第一人称的视角尝试写过小说,但最后还是会有一些我自己的影子。

高校科幻:您在创作中,是否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比如强烈的宿命感、因果论等)?

宋城薇:会有一些称不上是原则的“小执着”,但没有强烈的宿命感、因果论这么深刻。比如我会特别喜欢在文章里有反转,没有反转的创作对我来说就没有那么愉快,即使没有大的反转,起码也要在文章埋一个小彩蛋。

比如我写过一篇小说是一个女孩同龄哥哥去世了,平行宇宙的哥哥来看她的故事。最后反转一下其实那个不是她的哥哥,其实是她之前接触到的一个大叔是她的哥哥,因为两个宇宙的时间线是不一样的,两个人产生了比较大的年龄差。

我很喜欢何夕的《六道众生》讲的是近未来由于地球过载所以诞生了六个互不干扰的平行世界同时在一个地球上运转,你走在路上可能另一个平行地球的人就从你身体所在的位置穿过。我觉得生活中的意外和反转就像是平行地球的碰撞和不小心的擦肩而过,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变数永远都在,只是会已不同的方式呈现。“反转”只是更为直观地将隐藏的变数暴露出来罢了。

高校科幻:许多青年科幻作者的作品中,主人公的行动与社会背景在交错中产生了撕裂感,同为创作者,您如何看待这种撕裂感的产生?该如何避免呢?

宋城薇:我也特别反感这种撕裂感,无论最后作者以什么样的借口去解释这个设定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其实都不太利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肯定不会思考那么多,第一眼看到觉得这个设定与常理不符,接下来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带着对文章的负面的偏见。站在创作者的角度,需要更多地以“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反推,这么写是有没有道理的?大家能不能理解?

就像是我在广告专业学习的时候,很多广告其实非常夸张甚至“离谱”,与品牌和产品在实际应用产生了割裂,虽然应用的手法和视觉效果都很好,但很可能会让观看者产生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避免的方法,我觉得作者首先要对自己架构出来的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但当然我其实也不是在写作之初就会设定好所有背景和故事架构的人。一边写一边架构的写作方式就会导致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变数,所以至少来说,写完之后一定要去回看,把自己剥离创作者的主观身份,把头脑清空了去看,觉得不合理的就大胆改,要毫不留情地把自己推翻。

高校科幻:我们知道您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广告学专业,但是对您的专业又不是很了解,您能给简单介绍一下吗?

宋城薇:因为专业确实有点“冷门”,不是大多数高中理科生会选择的专业,所以上大学之后被亲戚、朋友、老师无数次被问过这个问题。具体来说我就读的是广告学(数字营销方向),特别假大空的介绍我也就不搬运了,可以介绍一下我的一些课程,像低年级的时候有写作、设计、心理学、传播学、影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还有消费者和市场调查类、公共关系这方面的课程,进入高年级之后会更多营销、策划、叙事、产品方面的课程,课程都比较偏实践,就比如说上学期的交互设计我们最后的结课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站产品demo。

我觉得专业的学习是不断在丰富我的想象力,同时也让我从专业的创作角度去对一个作品进行审视,包括创作的流程、创作的用户针对性,以前不太会去思考这些东西,但现在觉得是有必要的。

高校科幻:您觉得科幻创作的爱好会给您日常的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宋城薇:我觉得无论是日常娱乐选择的倾向会更多选择和科幻科普相关,还是学习上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科学幻想融合到学科学习中,还有对未来就业的方向都会有比较深的影响。

高校科幻:您觉得当前科幻产业在中国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呢?

宋城薇:前一段时间2023成都申世界科幻大会成功就是非常多科幻爱好者共同努力的,喜欢科幻的人群会越来越多,科幻产业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而且科幻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产业,不仅能够结合原有的产业进行新的孵化,还可以开拓以前没有的全新的领域。

高校科幻:身为一位广告专业的学子,也身为中国新生代创作者,您对中国科幻的未来抱有怎样的心情呢?

宋城薇:别的不说了,中国科幻未来可期!

高校科幻:有什么想说的吗?(什么都可以)

宋城薇: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科幻是通往未来的钥匙”,在我认识科幻了解科幻的过程中,打开了很多未知的世界,也希望喜欢科幻的朋友们能够与科幻同行,打开自己的新世界。

采访:周游

编辑:周游

评论
王蓉第一
少师级
2022-10-20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傅级
2022-10-18
刘海飞123
少傅级
已阅读
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