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斗转星移方寸寻,天上人间! ——读《邮票上的天文学》有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创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文/岳丽媛

《邮票上的天文学》令人耳目一新,作为非集邮爱好者,先是惊讶于小小邮票上居然也可以有宏大的天文学?翻阅开来,更惊叹于邮票之丰富精美和天文学之悠久深邃,一种“星瀚历历,今夕何夕”的时空穿越之感油然心生。合上书,惊赞于此书带来的深刻印象,“天上”与“人间”竟可以这样的形式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联结看似一种偶然,实则有着多方面的线索可寻。

这是一本“天文”+“邮票”的跨界书。书中来自上百个国家的数千枚天文学邮票,把人类对天文的关切和天文学历史的纪念一一呈现出来,展示了“天上”之科学与“人间”艺术品的美妙结合。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历久弥新,这就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其实人类对“天”的兴趣,从古人夜晚辨星识方向时就开始了,可谓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哲学家和科学家思索和洞察天,诗人和作家描绘和赞美天,当下人们也常常向往不仅“脚踏大地”,还能“仰望星空”的生活,饱含着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热爱。而邮票,作为一种人类发明的邮政服务的有价凭证,却因其视觉图像形式,能够把日月星象、科学人物、仪器设施等更直观、更形象地呈现出来,通过“向来都充满着别具匠心的设计和意味深长的寓意”,展示了“古往今来人类探索天文的种种趣事,折射出的宇宙的壮丽与奇美”。

更进一步,天文学本身就是“人间”探求和欣赏“天上”的学问,承载着“人间”对“天上”的认识和应用。书中一图一文,娓娓道来天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引导着我们从人间(地球)出发,“畅游太阳系、欣赏星座美景,领略银河壮观,遥望远星系世界……”跨越时空,重拾人类探索广阔宇宙获取天文知识的漫长历史。这些被展示出来的天文学成就,实际上是古往今来“人间”天文学家们对于“天上”认识和发展的结果。天文历法、天文导航等历代天文学家的发现,是天文知识在人间发挥实际用处的最好见证。而那些关心、探索、研究和应用天文知识的天文学家们本身,以及从日冕、星盘、天球仪、望远镜,到天文台等天文学研究工具,和在人间传播天文知识的天文馆等,作为一种纪念意义,也都出现在了天文学邮票上,在此书中历历在目。

除了正统的天文科学,还有一种“天上”的知识,那就是星占。来自西方天文学中的占星术是根据人出生时间对应的星象来预测人生的学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着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即便今天很多人对天文学已经不再那么感兴趣,但仍然对星座学说津津乐道,欲求根据天上的星座来关照和预测人世间的种种运势。当然有些人只是为了消遣、娱乐,但总还有人对此痴迷不疑,甚至影响到了恋爱和求职等人生大事之抉择,也由此带来了一种“星座文化”的流行现象。这本集邮册里也能有此内容,说明“人间”并未因对主流“天上”科学的关注,而忽视某些边缘的、另类的天学知识……而人们这种对“星座”的热衷,其实也算是“人间” 延续着对“天上”之学兴趣的另外一种形式吧。

这本书通过邮票这一视角,把“天上”的知识,传播给“人间”的大众,邮票为“天上人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今,人们对世间俗物的关心已经远远超过仰望天空,对天文学的兴趣其实越来越淡漠了。一方面,我们的大学里设有天文系的都已屈指可数,天文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前途堪忧。另一方面,就如前文所述,人们对于天文的关注,更多地也仅限于对占星术的甚至伪星座算命的关注。相对于遥远的太空,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个体命运的运势起伏。在如今天文式微,星占盛行的背景下,这本书以邮票这一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形式,细致描绘了天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或许能为那些对天文学比较陌生,和对集邮知之甚少的普通大众,提供可能的机会开阔天文知识的视野,增长邮票观赏的乐趣,通过“寻觅方寸之妙”,来“探求星空之美”。在酷爱集邮的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看来,“一切科学要么是物理,要么是集邮。”联系到天文学的天体物理学属性,此书与此言可谓相映成趣!

回想儿时的夜晚,在自家小院里抬头就能看见满天星星,北斗七星清晰可辨,银河系闪亮奇幻,而这一切已仅存于记忆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星空已经十分罕见。若干年以后,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是不是只能在邮票上看到璀璨的星空了?当天上的万千景象只能退缩到方寸之间的邮票上,而邮票也将逐渐退出人间的历史舞台,最后,也许我们只剩下苦苦追问: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处寻?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本书不仅值得细细品阅,更值得收入珍藏!

Image title

《邮票上的天文学》,李竞主编,徐刚、郭刚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