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马鞍菌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菌菇中的马鞍菌素

菌子,包括香蕈、蘑菇等食用真菌。其性味甘平或甘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M、生物素、多种氨基酸、酶、钠、钾、铜、铁、锌、锰、氯、碘、硒等多种元素。但有些菌子是有毒的,其中有一种马鞍菌属的蕈类,含有一种原浆毒——马鞍菌素,可引起溶血,使肝脏肿大,黄疸,便血,出血。

木耳性味甘平,主要功能作用于血分。如桑耳、槐耳能破血活血:治血病瘕,积聚,妇人月闭血凝,产后血凝;能止血,治女子崩中漏下,止血衄、肠风、便血;又能疗痔疮。止血淋,凉血解毒。野鸡在春夏摄食范围较广,进食某些虫类使其体内生物活性物质有所变化,此时若与木耳同食,不仅使木耳的止血作用不能发挥,反而增加了其破血活血作用,引起痔疮的复发。有的木耳有毒,毒木耳配食他物,往往误为相克1。

毒性生物碱—马鞍菌素毒性生物碱种类繁多,在植物性和蕈类食品中有双稠吡咯烷生物碱、秋水仙碱及马鞍菌素等 ,化学结构如图1。

(1)双稠吡咯烷生物碱。吡咯烷生物碱是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这些植物包括许多可食用的植物,如千里光属、猪屎豆属、天芥菜属。许多含吡咯烷生物碱的植物也用作草药和药用茶。例如,日本居民常饮的雏菊茶就富含吡咯烷生物碱。目前从各种植物中分离出的吡咯烷生物碱有100多种。

许多种吡咯烷生物碱是致癌物,致癌性和诱变性取决于其形成最终致癌物的形式 毗咯烷核中双键是形成致癌的环氧化物的关键。除环氧化物可发生亲核反应外,在双键位置产生脱氢反应生成的吡咯环同样也可发生亲核反应,从而造成遗传物质DNA的损伤和癌的发生。

(2)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属有机胺类生物碱,最先发现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在鲜黄花菜中含量较高。秋水仙碱本身对人体无毒,但在体内被氧化成氧化秋水仙碱后则有剧毒,致死量为3~20mg/kg(体重)。食用较多炒鲜黄花菜后数分钟至十几小时发病,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等,黄花菜干制后无毒。

(3)马鞍菌素。存在于某些马鞍菌属蕈类中,易溶于热水和乙醇,熔点5℃.低温易挥发,易氧化,对碱不稳定。马鞍菌素中毒潜伏期为8~10h,中毒时的症状有脉搏不齐、呼吸困难、惊厥等。

生物碱的兴奋、镇静、致幻及中毒作用之间并无截然界限。上述归类仅是为叙述方便,根据性质相对划分而已。事实上,许多生物碱是中药的有效成分,适量摄入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过量时则导致中毒甚至死亡2。

毒蘑菇的血液毒素毒性与危害这类毒素主要是马鞍菌素,分子式为C12H20O7,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马鞍菌素可溶于酒精与乙醚,对碱不稳定,低温易挥发,不耐热,60℃和干燥都能使其溶血作用遭到破坏。另外,还有一种毒素叫毒蕈溶血素,也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急性溶血,导致溶血型中毒。毒蕈溶血素在70℃和弱酸、弱碱、胃蛋白酶、胰液等作用下,均能失去溶血作用。

食入这类毒蘑菇发生中毒后,由于红细胞被破坏,患者可出现贫血、虚弱,重者有烦躁、气促等症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分解,胆红素过多,超过肝脏转化能力,因而临床可见到溶血性黄疸、血红蛋白尿。由于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使。肾小球囊内压升高,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若再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尿毒症。此种中毒类型的特点是,1~2 d内人体中大量红细胞被破坏,重者可继发肝脏损害甚至发生尿毒症而死亡。

产毒菌(1)鹿花菌

鹿花菌菌盖宽高都为2~10 cm,呈不规则球形,初期红褐色,后变成咖啡褐色至黑褐色,有细绒毛,扭曲成脑状,里面为污白色。菌肉薄,蜡质,较脆。菌柄短,灰白色至浅黄白色,有细绒毛,初期髓质,后变中空,有肿瘤状突起和凹槽。孢子无色,椭圆形,(8~10)μm×(18~22)μm。

误食鹿花菌可引起中毒,潜伏期一般为6~12 h,首先是胃肠道症状,以后为溶血型中毒症状。因红细胞被大量破坏,很快出现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脏肿大等症状。

由于此菌中的马鞍菌素不耐热,因此,将鹿花菌煮熟或晒干食用都不会中毒。但是,如生食或食用煮蘑菇的汤就有可能中毒。

(2)纹缘鹅膏

纹缘鹅膏又叫纹缘毒伞或鞘苞鹅膏。菌盖宽7—14 cm,初期卵形,后半球形,逐渐平展,稍黏,灰褐色,光滑,边缘有放射状条纹。菌肉白色,松软,菌褶白色。菌柄近柱形,长10~16 cm,粗1~1.8 cm,内部松软,后变空心、白色或近白色。菌托环状、白色,稍厚,不易脱落。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6~8)μm×(9~12)μm。

纹缘鹅膏毒性很强,含有毒伞肽和红血细胞溶血素,误食而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症状。

除鹿花菌、纹缘鹅膏外,白毒伞、鬼笔鹅膏也能引起溶血型中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