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命题网络模型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该模型的目的是要发展一个长时记忆的理论,它将能够解释人类的记忆、推理、言语生成和理解以及间题解决的结构和过程。

简介当代语义记忆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命题网络的理论,其二是其它类型的理论(如Smith,Shoben&Rips的特征比较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第一个命题网络模型是Quillin(1969)的Teachable Language comprehender简称(TLC)。在此之后,出现了许多命题网络的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有下述共同的特征:(1)它们都假定长时记忆是由一系列通过贴有标签、具有指向的连结(Link)相互联系的节点(nodes)组成的;(2)它们都假定从记忆中提取包含了一种经山通路的搜寻;(3)它们都假定节点代表概念而非词本身;(4)它们都在类别的节点和特征的节点之间作出区分,目的是将语义记忆同情节记忆联系起来,以便作出推论1。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1976年, G.Anderson的著作Language ,Memory and Thought 提出了一个命题网络模型,他称之为ACT理论,在此理论里Anderson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

ACT理论ACT理论是G.Anderson 1976年提出的一种语义记忆理论。在ACT理论里,Anderson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用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由产生式系统组成。每种知识的运用都遵循一系列假定。ACT理论的合理性已初步为实验证实。和其它语义记忆的理论相比,ACT具有(1)符合长时记忆的一般特征和(2)能解释分类语义记忆发现的优点。这种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记忆组织、知识表征、人类怎样理解语言、怎样推理和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