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泥盆纪生物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泥盆纪是地质历史中最重要的成礁期之一,我国该时期的生物礁发育数量已达到100多个地点以上(金善孀等,1995,1996;田洪均,1996,齐文同,2002,刘春燕等,2007),这些生物礁在数量、分布、规模、结构及生物造礁作用等方面都达到了显生宙的顶峰。该时期在造礁生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珊瑚和层孔虫,泥盆纪生物礁从早泥盆世晚期的埃姆斯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早期的弗拉斯期,由于弗拉斯期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影响,浅海造礁的复体珊瑚和层孔虫几乎全部绝灭,到了法门期后生动物骨架礁停止发育,中泥盆世是生物礁发育的顶峰时期(齐文同,2002,巩恩普,1993)。

简介泥盆纪是地质历史中最重要的成礁期之一,我国该时期的生物礁发育数量已达到100多个地点以上(金善孀等,1995,1996;田洪均,1996,齐文同,2002,刘春燕等,2007),这些生物礁在数量、分布、规模、结构及生物造礁作用等方面都达到了显生宙的顶峰。该时期在造礁生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珊瑚和层孔虫,泥盆纪生物礁从早泥盆世晚期的埃姆斯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早期的弗拉斯期,由于弗拉斯期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影响,浅海造礁的复体珊瑚和层孔虫几乎全部绝灭,到了法门期后生动物骨架礁停止发育,中泥盆世是生物礁发育的顶峰时期(齐文同,2002,巩恩普,1993)。1

分布滇、黔、桂、湘各省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也最完整。中泥盆世是海侵极盛时期,也是造礁生物发育的极盛时期。生物礁的分布发育规律与沉积相展布密切相关(曾鼎乾,1988)。西南地区的早泥盆世以碎屑岩沉积为主,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早期随着海侵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量碳酸盐岩的沉积。在此期间,同沉积的断层十分活跃,导致了一系列近岸浅水台地、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和深水盆地的分异。在台地内部和台地边缘底栖生物大量繁盛,碳酸盐岩沉积极为发育,并形成了规模不等、数量众多的生物礁(洪天求等,2000)。晚泥盆世晚期,西南地区发生海退,相应地出现了碎屑岩、浅水石灰岩和白云岩沉积。与局部台地上升有关的海平面下降是导致该区生物礁灭亡的主要原因。这种环境可能与弗拉斯期末一法门期初全球性的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密切相关,在此期间,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同时期的生物礁也趋于灭亡(洪天求等,2000)。华南、西南地区中、晚泥盆世的生物礁由于出露较好,类型多样,保存完整,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1

广西地区泥盆纪生物礁广西泥盆纪生物礁分布普遍,从早泥盆世埃姆斯期至晚泥盆世均有发育(谢孚考和兰海安,1985;李玉宽,1986,周怀玲,1996)。广西泥盆纪生物礁按礁体形态划分,有层状礁、点礁、丘状叠置礁及丘状礁,按礁的生物组成划分,有珊瑚礁、层孔虫礁、珊瑚-层孔虫礁、剃毛类礁、隐藻类-层孔虫礁、葵盘石藻礁和肾形藻灰泥丘等,按礁所处古地理位置划分,根据台地与台凹、台沟、海槽的相邻关系,有台凹台地边缘礁、台沟-台地边缘礁和海槽-台地边缘礁。周怀玲(1996)总结广西泥盆纪生物礁基本发育规律为早埃姆斯期的第一个造礁期以珊瑚礁为主,造礁生物以珊瑚为主,层孔虫为辅,形成生长期短、多次交替出现的层状礁,或呈孤立分布的礁滩组合,晚埃姆斯期至艾菲尔期多为珊瑚-层孔虫礁而吉维特期至早弗拉斯期的造礁生物以层孔虫为主。1

贵州泥盆纪生物礁贵州泥盆纪生物礁主要发育在中泥盆统独山组中,主要造礁生物为层孔丘和珊瑚,见于独山布寨、长顺漫滩和紫云猫营等地(刘沛,1989,毛应江和吴道远,1995,柳祖汉等,2003,刘新华等,2004)。现以贵州独山县布寨礁为代表,介绍如下:

市寨礁位于贵州省独山县下司镇西南12 km处,接近广西边界。生物礁发育的层位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泡段和鸡窝寨段(柳祖汉等,2003)。生物礁露头起于打然,经尧益、地坝,止于龙岩附近,长约3 km,宽500~600 m,礁灰岩厚度为604 m,呈南北延伸的长条状,发育在中泥盆世的威宁独山台地边缘。造礁生物有层孔虫、珊瑚、刺毛类和藻类,其中层孔虫中的Stachyotes、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中的zamnopora为礁中的造架生物,其他绝大部分层孔虫、刺毛类和床板珊瑚是包覆粘结生物。布寨生物礁是从早泥盆世晚期以浅海砂泥质沉积为基底发育起来的,一共有两个成礁期。第一期生长于中泥盆世独山期的早期,即鸡泡段沉积之时,至鸡泡段沉积终了,由于陆源碎屑的大量输人,造礁生物失去抗御能力,礁亦停止生长。及至鸡窝寨段沉积时,造礁生物的生活条件再次恢复,于是在新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二个造礁期。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